物質精神雙保障溫暖困境兒童
http://www.prostar-power.com2025年05月14日 09:10教育裝備網
貫徹落實《意見》要求,用愛心和行動為困境兒童撐起一片天空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困境兒童福利保障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堅持兒童優先發展和最有利于兒童的原則,按照保障基本、優化服務、維護權益、促進發展的工作思路,加強科學分類,強化精準識別,有效提升困境兒童福利保障水平。
兒童是祖國的花朵、民族的希望、社會的未來、家庭的寄托。兒童的健康成長,關系到國家的發展、民族的振興和社會的進步。部分兒童或失去親人,或罹患疾病,或家庭經濟條件困難,他們的健康成長尤為值得關注。貫徹落實《意見》,需要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困境兒童關愛保護體系,形成學校履職、家庭盡責、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工作格局,在物質保障與精神滋養的雙軌并進中,將國家政策的溫馨與溫情,溫度與溫暖,轉化為可見可感的人文關懷、人本關照、人性關切。
學校教育是賦能困境兒童健康發展與幸福成長的關鍵環節。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可以設計彈性學制,開發“雙師課堂”,開設生活技能、社會適應課程,加強心理干預與重建,塑造適應性教育生態。通過政策創新、資源傾斜和分類施策,辦好特殊教育,推進融合教育,開展職業啟蒙教育,建構全納性、發展型、多維度的教育支持框架,為困境兒童提供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機會。
家庭是兒童成長的第一場所,困境兒童家庭環境改變需要“經濟賦能+情感重建+能力提升”三位一體,整體推進。一是深入推進精準扶貧和共同富裕,改善家庭經濟條件,阻斷貧困代際傳遞。二是著眼家庭文明和家庭文化建設,營造和睦團結、友好互助的家庭氛圍,構建良好互動的親子關系。三是加強學習行為示范,打破不當養育惡性循環,為兒童提供高質量的親情陪伴,讓家長擔負起兒童成長的第一任老師的責任。
政府對困境兒童的保護是義不容辭的職責,應強化政策支撐,提升基本生活保障;完善醫療與教育支持體系,開辟困境兒童“綠色通道”,實行“政府無條件兜底”;從單一救助轉向“物質+服務”綜合給力,形成“學校—家庭—政府—社會”協同治理模式;建立長效與常態化關愛機制,堅持物質幫扶與精神關懷并重,日常幫助與節日關懷并舉,心理疏導與價值觀引導同步。
社會力量在困境兒童關愛與保護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公益機構、社區組織、愛心企業等可以通過多種形式,織就困境兒童多元化的關愛網絡。社區工作者、志愿者、愛心人士等可以為困境兒童開展幫扶慰問、扶殘助殘、托管服務、社會認領、家庭修復等,讓困境兒童在家庭之外充分感受到來自社會的關愛。
貫徹落實《意見》要求,必須眾志成城、齊心協力、各盡其責、持續發力,用愛心和行動為困境兒童撐起一片天空,讓每個困境兒童都能在關愛幫扶中領悟到社會溫情,在精神滋養中體驗人間溫度,在幸福成長中感受家國溫暖。
(作者系中國陶行知研究會農村教育實驗專委會理事長)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