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評論寫作中繪就共識同心圓
http://www.prostar-power.com2022年12月30日 10:49教育裝備網
中國教育報刊社融媒體評論中心策劃的“青年說”欄目,專場呈現了當代大學生評論人的思想成果,涌現了一批洋溢著青春熱量和思想銳氣的佳作。每年評出的年度十佳作品,就是其中的優秀作品。
現在的大學生多是網絡原住民,他們對世界的感知都是“網來網去”的。在互聯網世界,我們目力所及和力所不及處,涌動形形色色的信息和意見漂浮物,良莠雜陳、泥沙俱在,以至于沉浸日久,會生發深重的倦怠感。這是網絡世界的新常態。
與前互聯網時代的文字世界相比,在滄海橫流的互聯網世界,文字的毛孔和斑痕要多很多。對于有文字潔癖的讀者來說,如今雜草叢生的網絡世界,并不缺少理想的放飛心靈風箏的好去處。潦草的文字對付潦草的心情,粗糙的心境也在承應粗糲的文字。
時評是文字中的快消品。以意見、觀點見長,追求先聲奪人,憑見識行世。時評強調快言快語,難免會雨過地皮濕,走筆太快,顧不上“精裝修”。由于互聯網整體拉低了文字的濃度,如今的時評在文字和思想上總體上顯得毛孔和皺紋較多。在“讀圖”和“視聽”似乎全面攔截我們進入世界的通道的今天,我們對于文字的執念仍然天長地久,未因文字被雜質和口水重度稀釋,而放棄對文字的偏愛。
評論是思想的果實。思想之根、理想之核是在中國廣袤的大地上,在改革的洪流中,在時代的河床里。我們更樂于見到,大學生能以個性化的方式,真誠地表達他們自己心中的情感和思想,展示這個時代青年應有的風采和風骨,而不是隨大流、說大話、秀表情包。為此,我們期待,年輕評論人能沉入時代的腹地,從時代地心,導出思想的巖漿和情感的地熱。
今天的青年,不論“90后”,還是“00后”,青春正當時。如何在國家大局中安頓“小我”的人生?如何把大愛灌注于青春的事業?這是青年必須解答的考題。青年不僅關乎祖國的現在,更關乎祖國的未來。青年怎么樣,祖國就怎么樣。青年強,則國家強。僅有“小我”的青春,不是大寫的青春。只放得下自己的青春,即便是美好的,也是打折的、局促的、孤芳自賞的。只有與時代匹配的青春,寫在祖國大地上的青春,寫在人民事業里的青春,才是不老的青春、頂配的青春。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抒情方式。今天的年輕人,對于祖國的感情,有其獨特的表白方式。“大江東去”是一種表白,“淺吟低唱”也是一種表白。今天的年輕人在意個性的舒展,自我的飛翔。他們在共同底色之上,在乎自己的表情,渴望自我的張揚。
“90后”“00后”這一代青年,生于改革時代,成年于新時代,他們遇見新中國高光的時代,他們是幸運的一代。他們對國家和時代的感受是豐富的、暖色調的。我們期待,在時代的宏大敘事中,他們把自己放進去,尋找“我”與“我的祖國”的最短距離,在一個個色彩斑斕的青春之間,畫出最大的共識同心圓。
一時短暫的、沖動的好奇不是評論員的狀態,評論員應該要對世間百態和時事熱點保持長久的熱情,對問題保持敏感,對變化持以好奇。對于年輕人來說,不需要他們的思想和表達過于老成。我們應該珍視那些細小的敏銳和尖利,容忍其無傷大雅的不成熟。從“青年說”所展示的青春狀態和思想敏感,還有文字上的清新銳利,充分體現了新時代青年評論員的風采。但同時,我們還期待更厚重的思想力量,寫作也需要更多的時間予以提升。
(作者系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院長、教授)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