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協同培養 造就更多基礎研究人才
http://www.prostar-power.com2022年11月08日 10:02教育裝備網
日前,由中國科協、教育部共同組織實施的2023年“英才計劃”正式啟動,此次實施范圍進一步拓展,培養高校增至58所,覆蓋25個城市,計劃培養1700余名中學生科技創新后備人才。入選的中學生將在著名科學家指導下,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計算機等基礎學科領域體驗為期一年的科學研究,感受名師魅力,體驗科研過程,從而提高創新能力,樹立科學志向。
實施“英才計劃”的意義是多向度的。如今,全方位謀劃基礎學科人才培養,走好基礎學科人才自主培養之路,已成為我國能否在全球科技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的關鍵。“英才計劃”致力于發掘一批對科學研究有興趣、有潛力的優秀中學生投身于基礎學科,這不僅是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提升青少年科學素養的重要路徑,更是培養和儲備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的有力舉措。另一方面,學界近年來一直在討論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的銜接問題,國外在這方面已經進行了積極的探索,比如開設高中生先修大學課程、邀請大學教師到高中授課、開放大學實驗室參觀、大學面向高中生發布研究課題等內容。“英才計劃”事實上也是促進中學教育與大學教育相銜接、創新科教協同育人模式的一種有益探索。
為了取得更好的實施效果,為國家發現和培養更多基礎學科拔尖創新后備人才,未來“英才計劃”還需在落實協同培養機制、發揮名師引領作用、提升社會認知度和影響力等方面持續發力。
一是要使各方深刻理解“英才計劃”是加強基礎學科人才培養的戰略性工程,落實聯合培養主體責任。近年來,“英才計劃”在地方層面已基本形成了“省科協、省教育廳—高校—中學”協同的組織架構。其中,高校作為主要培養單位,要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推動培養工作與學校優勢資源、特色活動相結合,制定措施激勵更多有擔當、有熱情、高水平的科學家加入導師隊伍。中學應向學生做好計劃的宣傳與解釋工作,協助學生平衡好“英才計劃”培養與課業的關系。省科協和省教育廳要搭建高校與中學聯合培養的平臺,督促高校和中學在學生遴選、科研活動參與、研究指導方面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不斷優化協同推進機制。
二是要注重發揮導師及培養團隊作用,使學生在沉浸體驗、深度參與中培育科研興趣。導師及培養團隊應充分利用高校科研資源使學生擴展學術視野、提升科研素養、增強科研信念、樹立科研報國志向。對此,關鍵是要使學生感受科學家導師的榜樣力量,并且有機會沉浸式體驗科學研究氛圍,深度參與科研活動實踐。例如在參觀重點實驗室與研究院中感受科技力量,在現場觀摩科研人員實驗過程中感受科研魅力,在親身參與討論研究課題、制訂研究計劃、體驗實驗操作、總結成果發現的過程中樹立信心,從而提高學生對基礎研究的興趣和在相關學科深造的決心。
三是要做好典型宣傳和特色總結,發揮示范作用和輻射效應。目前,社會對“英才計劃”的認知程度還比較有限,特別是受升學壓力的影響,部分學生及家長對參與計劃培養活動的積極性不足。對此,可以將各地“英才計劃”培養的典型案例進行重點宣傳,例如有的學生成功入選“強基計劃”繼續深造,有的學生在各類科技創新活動中嶄露頭角,等等。借此不斷擴大“英才計劃”的社會影響力,營造尊重科學、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吸引更多品學兼優、學有余力、具有創新潛能和濃厚科學興趣的學生加入。同時,全面總結過去十年的培養經驗,對有特色做法和突出成效的地區、組織、個人進行表彰和推廣,推動各地交流借鑒成果,形成引領輻射效應。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英才計劃”的實施正是三者有機結合的一種體現,是對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積極響應。展望前景,“英才計劃”還需抓住當前重大戰略發展機遇,乘勢揚帆再起航,為培養造就國家創新發展急需的基礎研究人才發揮更大作用。
(作者系天津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