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樂縣創新資源共建共享機制 推動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http://www.prostar-power.com2021年01月20日 10:32教育裝備網
近年來,昌樂縣著力解決教育資源配置,通過新建改建一批城鄉中小學,統籌城鄉辦學條件、師資配置水平整體提升,真正讓學生在家門口就有好學上,都能平等享受優質教育資源。
一、聚焦城鄉一體,夯實均衡發展基礎
一是地方財政優先保障教育投入。縣委、縣政府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十三五”期間,全縣累計投入40多億元,建成投用29所中小學校、34所公辦幼兒園,教育面貌發生了根本性變化。2020年11月,被確定為首批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和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申報單位。
二是城市建設優先規劃學校布局。新建6所中小學校,新建和改擴建14所公辦幼兒園。將原外國語學校、育才雙語學校兩所民校改制為公辦學校。特別是2020年,克服新冠疫情影響,一舉建成12所公辦幼兒園,新增學位2500個;新建居民小區全部配建公辦幼兒園或繳納配建成本費,城區公辦園在園幼兒實現翻番,“入園難、入園貴”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三是民生事業優先推動鄉村教育振興。先后新建改擴建23所中小學校、20所公辦幼兒園,其中2019年一次性建成投用21所中小學,同步配建26個塑膠運動場地和16個標準化餐廳,農村中小學全部實現校舍樓房化、內部設施標準化、運動場地塑膠化,標準化餐廳和校車運行全覆蓋;18所農村中小學撤并后校舍全部改建為公辦幼兒園。10個鎮(街、區)全部被評為濰坊市學前教育先進鎮街。
二、聚焦隊伍建設,持續優化師資結構
一是加大教師補充力度。實施教師隊伍“雙千計劃”,即按“退補相當”原則,確保五年新引進教師不少于一千人,并優先安排到鄉鎮中小學任教,同時培育國家和省、市優秀教師一千人。五年來,全縣招考新聘教師2665人,平均年齡下降7歲,教師隊伍更趨年輕化、專業化,為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退補相當”的做法榮獲濰坊市教學成果獎。同時,該縣還鼓勵城區教師到農村學校任教支教,并將農村學校任教支教經歷作為中小學教師評聘高級職稱的必備條件,進一步促進了優質教育資源向農村傾斜。
二是教師全員培訓日益常態化、制度化。為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每年利用寒暑假組織線上線下通識培訓2萬余人次,培訓內容囊括了師德師風、專業技能、校本研究等,并把培訓結果納入教師繼續教育學分管理、教師資格定期注冊。
三是開展“青藍工程”導師制師徒結對活動。通過實施“青藍工程”導師制師徒結對等活動,促使骨干教師引領新教師快速提升業務水平,為全縣教師隊伍均衡發展提供了動力。
三、聚焦質量提升,推進資源共建共享
一是瞄準人工智能,積極推動線上線下融合教學。組織骨干教師學習研究課程標準,通研教材,集中磨課,交流完善,并形成共享資源,昌樂縣分別建立了小學、初中、高中優質教學資源共建共享平臺,統籌上傳備課、作業試題及微課資源,實現教案、學案、課堂監測、作業、測驗題“五統一”,全覆蓋。
二是創新設立發展合作共同體,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統籌各學段教育質量均衡,昌樂縣探索成立了12個中小學、幼兒園發展合作共同體,協同開展教學教研和質量監測活動,促進校際優質資源共建共享。實行鎮(街、區)小學、幼兒園一體化管理,鎮街區小學不再設中心校,每所小學對應設立學區幼兒園,以學區為單位實行幼兒園一體化管理、集團化發展;在城區組建3個學前教育集團,實現了集團化幫帶式管理水平升級。
三是整合責任區督學和教研包靠力量,強化對薄弱學校、薄弱學科包靠幫扶措施,學段、學科和校際間質量差距進一步縮小。堅持高中引領,各學段齊抓共管,榮獲濰坊市教學成果突出貢獻獎一等獎、海航招飛工作突出貢獻獎一等獎、領軍人才培養突出貢獻獎一等獎和音體美特長人才培養突出貢獻獎,及第中學、昌樂一中、昌樂二中3所高中學校全部進入全市前十強。以實驗中學、新城中學、齊都實驗學校3所城區初中學校為龍頭,對應成立了3對城鄉初中學校聯盟,在推進全縣城鄉初中教育質量均衡提升方面發揮了明顯的機制優勢。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