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航院:與長空共舞
http://www.prostar-power.com2021年01月07日 09:18教育裝備網
每天起床,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唱斗村牧民吳萬全第一件事就是掏出手機,點開一個程序,查看放養在斗子山頂的20多頭牛有無異樣。
斗子山海拔約2600米。此前,吳萬全上山需走一個多小時山路;現在,通過一部手機,足不出戶,他就能知道牛是否偏離了草場。
這一切,都要得益于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在當地推動的“航空生態牧場”扶貧項目。2020年3月,該項目成功入選全國教育扶貧典型案例。
無人機放牧,讓“苦力活”變成“技術活”,從而帶動產業升級,這只是成都航院產教融合的一個縮影。在無人機行業大力發展的今天,成都航院通過主動融入行業,解決企業發展的人才需求;與企業共建技術服務平臺,服務地方行業發展;制定行業標準,助推產業升級發展,完成了產教融合一個漂亮的“三級跳”。
新興產業,人才缺口如何補?
主動融入,從訂單班開始破局“用工荒”
2013年初,成都航院收到了來自航空工業貴州有限公司的求助:因承擔無人機相關試驗試飛任務,企業急需無人機技術人才。此時,學校還沒有無人機相關專業。
“企業有需求,我們就應該主動作為。”成都航院校長張蘊啟說。經過和企業充分溝通,并對市場進行調研分析后,學校決定在機電設備維修專業開設無人機裝試方向,為企業定向培養人才。
2013年9月,成都航院新生入學,比起往屆學生,他們進入校園后有了一個新的選擇:學校面向全校選拔人才,納入航空人才計劃,學費全免,入學即可和企業簽署定向就業的第三方協議。
“這相當于一個訂單班,我們命名為‘貴飛班’,當時招收了23人。”成都航院通用航空學院執行院長何先定介紹,“貴飛班”的學生在學校學習兩年,第三年在企業培養。自此,成都航院開始了無人機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
聽說成都航院有了無人機相關專業方向,許多企業找上門。
“中航(成都)無人機系統公司、成都縱橫自動化……許多企業都來找我們合作,要學生。”何先定記得,在2015年的時候,2014級的學生還沒畢業,很多就被企業提前預訂了,根本不愁找工作。比如,在中航(成都)無人機系統公司的翼龍無人機團隊中,無論是在國內做裝配調試還是到國外做技術服務的員工,80%左右是成都航院的畢業生。
從2013年到2020年,成都航院無人機相關專業招生人數增加了很多。2020年單招,15個計劃名額,有100多人來報名,無人機應用技術成了學校極具吸引力的專業。何先定說,如今學校開設的無人機應用技術專業,每年招生規模超過400人。其中,有一半學生是面向國防現代化需要,為空海軍部隊定向培養的士官生,其余學生均面向社會就業。“可以說,我們有大批優秀畢業生活躍在航空產業之中,支撐和助推著產業發展。最初雖因滿足企業而生,但最終獲益的是校企雙方。”
行業發展日新月異,人才培養如何跟上市場節奏?
搭建平臺,與行業企業“抱團發展”
無人機放牧,只是無人機應用的冰山一角。近年來,無人機從軍用逐漸進入民用領域,而無人機相關技術人才的缺口也在日益增大。2020年8月27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新職業——無人機裝調檢修工就業景氣現狀分析報告》,預計未來5年無人機裝調檢修工需求量約350萬人。
2015年,無人機應用技術被寫入《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專業目錄》。2016年,成都航院把無人機應用技術從一個專業方向升級為獨立開設的專業,并下設4個專業方向。
成都航院2018級無人機應用技術專業學生康欽虎告訴記者,入學之初,自己以為這是一個用無人機航拍的專業,通過學習才發現,這個專業對技術的要求遠不止于此。
無人機應用技術專業要學些啥?在這個快速發展的行業,學校培養的人才如何不與市場脫節?這些問題,不僅學生最初不清楚,連學校的領導、教師也很困擾。“2016年才有這個專業的獨立專業代碼,教材和培養模式都沒有可借鑒的。”教師嚴向峰說,2013年設立無人機專業方向時,教師們完全是摸著石頭過河,大多數教材需要自己編撰。
2018年8月,成都航院聯合5家行業龍頭企業成立成都市無人機產業協會,與行業企業實現抱團發展。一方面,協會致力于推進成都市無人機企業間的技術交流與合作;另一方面,成都航院通過協會,在人才培養方面加強與企業的合作。
在成都航院實訓基地,有架非常“硬核”的真機——翼龍無人機,這是一種中低空、軍民兩用、長航時多用途無人機。在指導教師的帶領下,學生們能夠與它進行親密接觸。
“這都是企業贈送給學校的,除了翼龍無人機外,還有國內最先進的無人機地面站模擬訓練系統等。”何先定介紹,國內知名的中航(成都)無人機系統公司,非常歡迎成都航院的學生成規模到企業實訓。傲世科技、成都縱橫等優秀無人機企業,都愿意為學生提供實踐平臺。
在企業和行業協會的幫助下,成都航院無人機相關專業教師隊伍成長迅速,專任教師中90%以上來自部隊、科研院所、行業企業,70%以上教師都參與過企業項目。2013年至今,團隊共主持或參與各類自然科研項目50余項、教育科研項目20余項,發表各類論文70余篇,授權國家專利150余項。
行業生態漸起,如何服務地方產業需求?
制定游戲規則,引領產業提檔升級
嘗到了抱團發展的甜頭,成都航院決定主動作為,擔起引領地方產業提檔升級的重任。
隨著無人機井噴時代的到來,其使用范圍越來越廣,但“黑飛”的現象也越來越頻繁。2016年,中國民用航空局陸續發布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相關條例和規范。面對規范,企業如何去生產達標的無人機?企業在應用無人機時,又該遵守哪些規則?一個行業性的規范體系,亟待出臺。
2018年,成都市交給成都航院一個重任:編制成都市無人機服務規范。這是在國內率先啟動的系列地方標準5項,為無人機測繪、航拍、電力、農業等服務提出參考標準,推進無人機行業應用服務業安全、規范發展。如今,這項規范已經正式發布。
此外,成都航院還承擔了國際電子與電氣工程師協會授予的無人機應用架構標準編制任務。值得一提的是,學校與企業組建聯合團隊,研制基于翼龍無人機適航標準體系和維修執照體系,填補了國內空白。
“產教融合的最高級,應該是互相促進和引領,形成‘產學研用投’全鏈條。”成都市無人機產業協會副秘書長劉紅說,高校以教育為本的同時,也需要為地方經濟發展助力。成都航院參與制定行業游戲規則,讓學校有了更多行業話語權,也推動學校產教融合向縱深推進。
2019年初,成都航院與行業龍頭企業啟動建立無人機應用技術研究院,同年9月,聯合發起成立四川省無人機應用技術創新戰略聯盟;2020年8月與中航(成都)無人機系統公司共建成都無人機適航技術與標準研究所……
“產教融合向縱深推進,我們發現道路越走越寬闊。”張蘊啟說,借力與行業企業共同搭建的平臺,成都航院承擔了“面向無人機產業集群全產業鏈的創新服務平臺”“無人機綜合監管課題研究”等省部級重大項目研究與建設,推進混合所有制、“1+X”、退役軍人培養等職教改革試點。學校在深化校企融合的基礎上,通過科教融合,以國防和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切實為企業、部隊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