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推行館校聯(lián)合資源共享教育方式 吸引校園“流量”走向博物館
http://www.prostar-power.com2020年12月09日 15:26教育裝備網(wǎng)
吸引校園“流量”走向博物館
課堂無處不在,除了在校園內,還可能在博物館。為中小學生量身定制的學習項目不僅讓孩子們了開拓眼界,還開啟了研學之旅。近日,甘肅省教育廳和甘肅省文物局于印發(fā)了《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提出到“十四五”末,初步建立符合甘肅省情的利用博物館資源(含紀念館)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工作機制。提速博物館“進”校園時間表,各地文物部門要將其納入博物館定級評估、運行評估、免費開放績效考評等博物館質量評價體系,到2035年博物館成為全省中小學校教育教學的重要課堂。
1、“行走的博物館”助力校園文化
據(jù)了解,《實施意見》分為工作目標、主要任務和長效機制三部分,結合甘肅實際提出了8項針對性、操作性較強的具體措施,對重點工作規(guī)定了量化指標。
首先是想方設法吸引校園“流量”,在參觀接待方面,除規(guī)定全省一、二、三級博物館每年接待中小學生人數(shù)不低于觀眾總人數(shù)的30%、25%、20%,其他博物館每年接待中小學生人數(shù)不低于觀眾總人數(shù)的15%外,同時還提出了博物館為中小學生量身定制展覽的要求, 即在陳列展覽方面,規(guī)定全省三級以上博物館每年至少策劃制作1個面向中小學生的展覽,各級各類博物館流動展覽進校園次數(shù)每年不少于10次。除此之外,全省三級以上博物館策劃開展中小學生研學活動,意味著學生們將開啟了博物館研學之旅。
2、“莫高窟課堂”接軌校園
記者還了解到,在現(xiàn)場教學方面,全省三級以上博物館策劃或承接中小學逐步實現(xiàn)“校園定制版”的內容,將莫高窟、銅奔馬、簡牘等甘肅特色文物納入中小學教材。開展博物館現(xiàn)場教學,從而推動博物館展覽、文物藏品等素材和敦煌學、簡牘學等特色學科內容納入中小學校本課程、鄉(xiāng)土教材;民族地區(qū)博物館要面向中小學生講好民族團結進步故事,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活動,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作為有力后備軍,行業(yè)博物館、非國有博物館、“鄉(xiāng)村記憶”博物館都將參與到中小學教育教學,指導和扶持中小學校博物館(校史館)建設發(fā)展中來,讓各地博物館更加接地氣,更加有活力。
3、學校博物館合作多樣化
到2035年博物館成為全省中小學校教育教學的重要課堂——從這個目標不難看出,全省博物館配合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絕不是“曇花一現(xiàn)”。
全省三級以上博物館除建立完善中小學教育教學活動課程與項目資源庫外,省內博物館中小學生研學活動采取的“3+N”模式(以參觀一次陳列展覽、參加一場專題講座或座談、參與一項互動活動為基礎,輔以其他體驗內容)提升教學活動的多樣性,共同構建常態(tài)化的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工作機制。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