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資金分配激發高校競爭活力
http://www.prostar-power.com2020年12月08日 09:37教育裝備網
“今年,40所省屬本科高校的預算撥款,不再按照原來‘學生定額撥款+項目撥款’的二維管理模式,而是優化調整為‘基礎撥款+績效撥款+競爭性項目撥款’的三維政策框架。”近日,山東省教育廳二級巡視員荊戈告訴中國教育報記者,“按照這一改革舉措,今年省屬本科高校預算撥款增長最多的山東交通學院,預算撥款增加了13%,預算撥款降低最多的高校則下降了10%,真正讓一些高校感到了痛和癢的感覺,對激發高校競爭活力和內生動力起到了重要的杠桿調節作用。”
改革省屬本科高校預算撥款制度和教育資金分配方式,深化新時代高等教育評價改革,解放和激發高等教育所蘊含的巨大潛能,山東這一改革舉措扎實有效,基本形成了具有山東特色的解決方案和路徑。
“高等教育預算撥款制度和教育資金分配方式,是高等教育財政政策的核心內容之一,我們通過預算撥款制度和教育資金分配方式改革,有效抑制了高校盲目擴張規模和同質化發展,促進高校提升辦學質量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引導高校辦出特色、爭創一流,搶占教育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的制高點。”山東省委教育工委常務副書記、省教育廳廳長鄧云鋒說。
構建三維撥款結構,不以學生多少論經費
“之前高校的預算撥款,實行‘學生定額撥款+項目撥款’的二維管理模式,學生越多,撥款越多,一些高校為了多爭取經費,存在盲目擴招、忽視學校內涵發展等問題。”山東省教育廳財務處副處長齊魯說。
山東此次改革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以有效激發學校“雙一流”建設、主動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內生動力為改革目標,按照“績效引導、競爭分配、分類實施、全面推進”的基本改革思路,自2020年起,將之前的“學生定額撥款+項目撥款”的二維管理模式,優化調整為“基礎撥款+績效撥款+競爭性項目撥款”的三維政策框架,并實現“3個三分之一”,即基礎、績效和競爭性撥款3個方面基本上各占三分之一的資金配置結構。
“以‘基礎撥款’為例,此次改革將過去以學生規模為主要分配因素的學生定額撥款,調整為與學生人數變動脫鉤、分配金額相對固定的基礎撥款體系,資金由高校統籌用于人員工資、日常運轉等方面。同時,以3年為一個周期,建立相對穩定的機制,周期內每所高校基礎撥款基本保持穩定,不再隨學生數量的增減而變化。”齊魯介紹。
這一改革舉措有效扭轉了高校為了增加經費而盲目擴招的局面,與以往相比,今年到省教育廳積極爭取擴招名額的高校明顯減少。“這一改革扭轉了‘學生規模越大,預算撥款越多’的資金分配導向,突出了‘扶強、扶優、扶特’,對引導高校調整招生規模和本科專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激發高校內生發展動力、競爭活力等產生了積極深遠影響。”山東科技大學黨委書記羅公利認為。
實施分類管理分類評價,突出績效導向特色發展
山東此次高校預算撥款機制的改革,突出特點是建立高校分類體系,增設績效獎補資金,逐校核定資金額度,樹立清晰明確的政策績效導向,并重構競爭性項目支出體系,突出“扶優、扶強、扶特”導向,引導高校聚焦內涵發展,全面提高教學科研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
“我們將省屬普通本科高校分為‘博士高校’‘碩士高校’和‘本科高校’3個類別,推進分類管理、分類評價,通過撥款改革引導高校合理定位,轉變發展模式,推動高校內涵發展、特色發展、科學發展,克服同質化傾向,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辦出特色,爭創一流。”山東省教育廳黨組副書記、副廳長白皓說。
其中,“績效撥款”依據高校分類考核評價結果和財政財務管理情況測算分配,年度考評結果權重占比80%,包括多渠道籌集辦學經費、債務控制、資產盤活利用等項目在內的財政財務管理情況權重占比20%,樹立清晰明確的政策績效導向。同時,設立包括成本系數、獎懲系數、進步激勵系數在內的績效調整系數,激勵先進、鞭策后進。
“競爭性項目撥款”則根據不同層次水平高校改革發展建設需要,讓不同層次的高校分類在各自的層次競爭發展,分類設置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不同方向的競爭性項目。
“以山東交通學院為例,該校在分類管理中歸屬‘本科高校’類別,其辦學規模、辦學層次與‘博士高校’‘碩士高校’相比并無優勢,但該校堅持以培養綜合交通人才為辦學特色,是山東省高等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名校立項建設單位,積極建設具有鮮明交通特色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富有成效,今年的財政預算撥款就增加了13%。”荊戈說。
倒逼高校加快改革步伐,激發競爭活力和內生動力
通過改革高校預算撥款機制,實現基礎、績效和競爭性撥款“3個三分之一”的資金配置,山東統籌協調高校發展規模、結構、質量、效益之間關系,倒逼省屬普通本科高校加快改革速度,提高質量、辦出特色。
“實施預算績效評價與評價結果反饋運用,注重績效引導與競爭分配,實現預算管理由‘投入型’向‘結果型’轉變,有利于充分發揮有限教育經費的杠桿作用和財政資金配置效益,從源頭上解決了高校發展戰略模糊、績效理念缺乏、績效評價機制欠缺、實施績效評價勇氣不足,以及重投入、輕產出的問題,引導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高校深化綜合改革、聚焦內涵發展、突出辦學特色。”山東財經大學財務處處長、正高級會計師岳德軍說。
濟南大學在相關政策出臺后,第一時間按照“外部開源+內部增效”的思路,及時調整預算分配、人事管理及服務社會相關制度,出臺辦法創建“政府出政策+企業出資金+學校出編制”的人才引育共享新格局,圍繞精準服務山東新舊動能轉換和“八大發展戰略”,共建產業技術研究院助推縣域經濟社會發展,以產出換投入,以績效評優劣,促進學校內涵式高質量發展。
青島大學則迅速調整招生規模和學科專業機構,招生專業由100多個調整到穩定在80個左右,并減少本科生招生數量,增加研究生招生數量,打破專業界限和壁壘,實現本科生與研究生貫通培養。同時,加大學科建設投入,全力推進一流學科建設,充分發揮優勢主動對接山東省“八大戰略”和青島市“十五大攻勢”,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此外,山東還鼓勵高校完善多元籌資機制,積極爭取更多社會資源辦學。僅通過學校基金會接受的社會捐贈一項,山東40所本科高校,就從2018年的7900萬元增加到了今年的2.5億元。
“改革完善省屬本科高校預算撥款制度和高等教育資金分配方式,既與新《預算法》強化績效預算管理高度契合,也是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改進高等學校評價的切實舉措,有效引導高校由量的擴張向質的優化轉型,激發了高校競爭活力,促進高校走內涵式發展道路。”鄧云鋒表示。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