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以“五個新”推動產教融合發展
http://www.prostar-power.com2020年12月07日 13:46教育裝備網
四川省積極適應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教育的新要求,啟動產教融合示范項目建設,按照“抓項目、重協同、有突破、能示范”思路,堅持問題導向,突出示范引領,注重“五個創新”,推動教育與產業深度融合、學校與企業協同發展,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水平。
構建“新機制”,推動產教融合新變革。構建協同聚合機制,省財政廳、教育廳、經濟和信息化廳、科技廳四部門聯合,集聚資源、聯動發力、協作共管,克服產教研脫節的頑瘴痼疾。財政部門提供資金保障,教育、經信和科技部門開展專業引導,聚焦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加強教學實踐創新平臺建設,突出技術協同攻關和成果轉化應用,用6年時間分批打造50個產教融合示范項目。構建全鏈條貫通機制,通過項目建設貫通教育和產業的人才、智力、技術、資本、管理等,建立從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到應用開發、規模生產、經營服務的全鏈條優勢互補、互通互融體系。構建一體化發展機制,以項目為牽引,推動學校人才培養模式和企業技術創新協同發展,促進教育、產業和科技深度融合、相互支撐,形成培育技術技能人才和成果的良好生態,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動能和活力。
打造“新模式”,探索校企合作新路徑。創新構建“雙激勵”模式,財政部門分別安排教育資金獎勵入選學校、安排產業資金獎勵入選企業,有效解決校企合作對企業吸引力不夠、企業參與辦學積極性不高等問題。創新實施“雙主體”建設,確立學校和企業“合作共同體”理念,貫穿項目申報、建設、評價、運營全過程,要求學校和企業全程緊密合作、共同組織完成,引導產教合作機制創新,提升學校服務產業轉型升級能力和企業核心競爭力,推動形成共榮共生的校企命運共同體。創新推動“雙類型”示范,將產教融合示范項目分為人才培養類和綜合類,人才培養類項目重點解決四川支柱產業人才不足、質量不高的問題,綜合類項目在人才培養基礎上增加對關鍵技術、重要工藝的突破創新。
注入“新內涵”,樹立示范項目新標桿。推動“培養+就業”有機銜接,學校為企業定制培養人才,企業穩定吸納學生就業。在學歷教育方面,學校與企業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開發課程資源、實施培養過程、評價培養質量;在非學歷教育方面,學校為企業開展員工技能提升培訓,學校與企業共同為合作領域社會人才技能提升提供培訓服務。推動“教學+實踐”有機結合,學校與企業共建共享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創新創業實驗室、工程訓練中心、研究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等;企業為學生提供實訓實習場所和適合的實習崗位。推動“研發+轉化”創新驅動,企業、學校雙方共建研發團隊,圍繞產業關鍵技術、重要工藝等,特別是圍繞企業生產一線實際需求進行研發,開展協同攻關,催生企業急需的新工藝、新材料、新技術、新產品,推動科研創新成果產業化。
突出“新辦法”,構建項目遴選新體系。聚焦國家和省重大發展戰略,全力服務“5+1”現代工業體系、“4+6”現代服務業、“10+3”現代農業等產業發展。2020年首批項目遴選建設電子信息產業5個、裝備制造產業4個、能源化工產業2個、食品飲料產業2個、先進材料產業1個、數字經濟產業1個,實現“5+1”產業全覆蓋。面向部、省、市屬本科、高職院校征集和遴選示范項目,共有56所高校提交申報材料,包括本科高校24所(其中中央部委直屬高校4所),高職院校32所。突出帶動引領,堅持“學校水平高、企業影響大、合作基礎好、預期效果佳”原則開展項目遴選,注重項目示范性和引領性,努力探索可復制、可借鑒經驗,并適時在全省推廣。
謀劃“新管理”,突出改革示范新激勵。堅持競爭立項,通過形式審查、專家網評和會議答辯評審等程序,從56所高校申報的項目中優中選優,確定15個入選項目。堅持動態考核,秉持“能上能下、動態調整”原則,通過中期績效評估監測項目進展情況,將資金分配與評估結果掛鉤,對進展順利、評估合格的項目給予繼續支持,對達不到要求的項目酌情扣減直至全部收回經費。堅持分類支持,根據學校、企業承擔的任務和成本支出情況區別支持,校企分別劃撥,每個示范項目兩年內最高可獲得5000萬元支持,其中教育廳對入選示范項目學校予以最高4000萬元支持,經濟和信息化廳對入選示范項目企業予以最高1000萬元支持。對科研和成果轉化項目,科技廳優先在省級科技計劃項目資金中給予支持。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