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助對口幫扶地區實現教育均衡化
http://www.prostar-power.com2020年11月27日 14:51教育裝備網
日前,粵藏教育信息化幫扶促進研討會、兩地教師信息化課堂交流活動、年度送培集中培訓活動在雪域高原林芝連番上演。來自華南師范大學(下稱“華師”)的教授團隊帶著示范課程、智慧課堂技術和教學改革經驗,到林芝的中小學“傳經送寶”,粵藏兩地教師通過網絡直播的形式參與其中。
實現貧困地區的教育均衡化,讓貧困地區的孩子享受優質教育資源,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也是阻斷代際貧困傳遞的有效手段。
近年來,我省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用互聯網+教育建成的“高速路”正有力提升粵東西北教育現代化水平,向林芝、甘孜等對口幫扶地區輸送源源不斷的優質教育資源。
名師“專遞課堂”直達西藏林芝
“現在展示在我們面前的是廣州的珍貴文物、史料圖片。”11月6日,林芝市第一小學的孩子們通過互聯網“跨越時空”,與來自廣州博物館的藏品來了一場云端約會。孩子們在歡聲笑語中學習瓷器知識,感受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
近年來,西藏自治區教育信息化發展步伐不斷加快,“互聯網+教育”這一模式逐漸得到社會認可,但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存在差距。我省教育援藏改變了西藏教育的辦學條件,西藏的孩子在更好地掌握知識的同時,開闊了視野,也有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借助“粵教翔云”等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來自廣東的“微課堂”“優課”等優質數字教育資源飛躍山海,跨過時空,來到林芝,推動優質資源成規模、成體系,扎實推進智慧教育,不斷擴大優質資源的覆蓋面,有效提升林芝基礎教育發展水平。
“2018年起,林芝一小作為試點單位引進了華南師大網絡教育學院自主研發的手機直播技術。”林芝一小校長趙西琴介紹,該校構建了西藏林芝第一家“小學手機課堂”,通過常態課直播、跨校校本教研活動、專家遠程診斷等手段,將該平臺技術推廣到多所縣、鄉級小學,創新教育扶貧新模式。
10日上午,林芝一小對米林縣臥龍鎮小學遠程同步開設了五年級數學課,林芝二小對林芝市波密縣松宗鎮小學遠程同步開設了一年級語文課,林芝市八一中學對墨脫縣中學遠程同步開設了八年級英語課……利用華師手機直播智慧課堂平臺,更多學校成功實踐了“專遞課堂”,利用網絡直播平臺擴大優質資源的傳遞效果及受益面。
在教育欠發達地區,音樂、體育、美術等學科老師尤為缺乏,課程開不齊、開不好的問題突出。去年底,華師第四批支教隊與華師音樂學院通過視頻連線方式在林芝開展“音樂直播小課堂”,豐富了音樂課的授課形式,也彌補了專業師資的不足。
華師教育信息技術學院相關負責人表示,該學院將繼續積極開展校地共建,爭取到2022年,全面實現“三個課堂”(“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和“名校網絡課堂”)在廣大中小學校的常態化按需應用,建立健全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
用信息技術打造“帶不走的教師隊伍”
11月10日,兩節線上互動示范課在廣東上演:東莞市石龍三中教師麥佩瑩以一名學生的擇業困惑與求助為出發點,引導學生從三個角度進行互動學習;佛山市南莊鎮第三中學教師唐湘奇通過設置問題和布置任務的方式,協助學生通過合作討論等方式形成正確的歷史觀。這兩節“翻轉課堂”通過大屏幕來到千里之外的林芝市八一中學,惠及當地師生。
教育事業不僅要聚焦當下,還得立足長遠,春風化雨。為受援地區打造一支帶不走的高素質教育人才隊伍,是教育扶貧的題中之意。
“一個平行四邊形能拆分成哪些部分?”廣州市體育東路小學連線林芝一小,采用雙師課堂的形式,由體育東路小學海明學校教師鄧華文主講、林芝一小的楊莉老師協助,兩地的兩個五年級班級學生同時參與課堂學習,隔空互動,借助信息技術共同探索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方法以及其背后的數學原理和思想方法。
雙師課堂是“互聯網+”教育的一種新模式,由一位名師主導上課,一名或多名輔導老師在不同空間上輔助管理同一節課。“希望能幫助年輕教師在一線獲取最先進的教學經驗,共享最優質的教學資源,解決最頭痛的教學問題。”在林芝現場,廣州市天河區教育局調研員張偉春組織林芝本地教師開展深入的解課分析。
支教人才的留駐時間有限,但廣東教育的寶貴經驗早已在西藏、四川、貴州等地傳播——
廣東名師名工作室進駐西藏林芝,搭建學科教師專業成長平臺,組建網絡研修工作室,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習、研討、交流及培訓活動。
四川甘孜探索建立“互聯網+”教育幫扶新模式,投入廣東援建資金575萬元,完成白玉縣城區第三完全小學智慧中心校舍改造及設施設備購置,并成功與中山市港口鎮中心小學搭建實時互聯互通的遠程教學平臺,實現了中山名師名課程資源共享,讓學生不出校門就能與沿海學生一同享受優質的教學資源。
貴州依托廣東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開展“網絡教研”“互聯網+教研培”“一師一優課”“5G+智慧教育同課異構”,推動廣州、深圳開展網絡教研活動逾百次,受益師生共計5000余人。
廣州市白云區教育局與荔波、平塘簽訂了教育信息技術幫扶框架協議,利用“互聯網+教研培”的模式,優化三地教學研究方式,實現白云、荔波、平塘等中小學校長近1500人接受培訓。
優質課程免費向粵東西北開放
在廣州市從化區良口鎮第二小學的“愛種子”教改模式課堂上,學生們每人手拿一個像計算器般的終端機,與名師團隊設計的教育數字媒體課程進行互動。
在“互聯網+”時代,技術正在促進教育公平、均衡與優質發展,使教育發達與欠發達地區的教學改革處于相同起跑線上。新的課堂形式,既讓學生學會直觀、形象地從互聯網主動學習知識,又能讓老師有效采集學習反饋信息,實現診斷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和反思式評價。
如今,“愛種子”已在廣州市從化區、清遠市清城區一批鄉村學校中積累了豐富經驗,大膽探索建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新型教學關系,有望推廣到全省各地。
同時,珠三角優質教育資源也將沿著互聯網惠及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學子。我省扎實推進集團化辦學,以優質品牌學校為龍頭組建辦學集團,帶動區域內薄弱學校和新建學校共同發展,實現以強帶弱,整體提升辦學質量,增加優質教育資源總量。
今年初新冠疫情襲來,我省迅速發布《關于做好中小學校線上教育工作的緊急通知》,提出各地各學校要密切關心關注無網絡、無電視的農村地區學生和留守兒童學習情況,特別是建檔立卡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幫助解決無網絡、無電視學生線上學習中遇到的困難。
加快破題廣東教育均衡優質發展,我省統籌教學資源,組織名師準備網課、加班加點送教材、打通收看網課渠道,覆蓋全學段、全學科的900余節“粵課堂”名師精品課準時上線。教學資源中既有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等一大批名校名師的優質教育資源,也有精彩的生命教育講座。這些課程通過南方+“云學校”、廣播電視等渠道,沿著光纖通往全省乃至全國各地。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