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城市搭建創(chuàng)新實踐平臺激活科學教育磁場
http://www.prostar-power.com2020年11月26日 10:25教育裝備網
近年來,為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諸城市巧搭創(chuàng)新實踐平臺,做到課內和課外相結合、學習與實踐相結合,激發(fā)學生探索科學世界的興趣,激活區(qū)域科學教育的磁場。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玩轉科學正成為全市學生的新時尚。8所學校評為濰坊市創(chuàng)新教育示范校,10所學校被命名為山東省地震科普示范學校;區(qū)域經驗做法先后被《人民日報》《中國教育報》等媒體宣傳推介。
一、汲取科學家精神力量,呵護科學興趣
諸城市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與科學家面對面、大手拉小手,激發(fā)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一方面定期開展科學家進校園活動。積極與科協(xié)等部門加強溝通協(xié)調,特別是與中科院老科學家科普報告團及山東省青少年科普專家團建立合作關系,先后有鐘琪、王小云等近百位資深科學家深入學校作科普報告438場,內容涉及生物、航天、天文、新材料等領域,為學生從小埋下熱愛科學的種子。另一方面引領學生感悟科學家精神。在校園內,積極營造關注科學家、熱愛科學家的濃厚氛圍,如以班級為單位,引導學生通過品讀科學家故事,沿著科學家的成長足跡和奮斗歷程,充分感受科學家們高尚的思想境界和崇高的人格魅力,讓科學家成為孩子們心目中的偶像。
二、加強科技場館建設,體驗科學魅力
為滿足學生對科技知識的渴求,諸城市多措并舉,進一步增加投入,加強科技場館建設,努力讓每一位學生都能親身體驗科技魅力,感悟科學的奧秘。一是建設人工智能學習體驗公共中心。投資600萬元,配備專兼職教師25名,建成VR/AR體驗、編程、機械構建、智能家居、機器人等20余個體驗活動項目,每年舉行各種比賽與培訓活動160余次。二是擴增科技創(chuàng)新研學基地。依托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教育實踐基地,從“生存體驗”“素質拓展”“科學實踐”“專題教育”等四個方面,開發(fā)建設30余門科技創(chuàng)新課程,發(fā)揮當地邁赫機器人等高科技產業(yè)集群優(yōu)勢,以及恐龍地質公園等場館的自然資源,不斷擴增科技體驗、自然探究等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研學基地。三是校企共建科技體驗館。各學校積極與當地愛心企業(yè)對接,新建、擴建科學教育體驗場館,增配現代科技體驗設備,讓學生在真切的體驗中感受科技的趣味和魅力。例如,福田汽車捐贈全國首輛生活垃圾分類科普宣傳大篷車,走進校園,通過流動式、體驗式宣傳,提升學生科學素養(yǎng);義和車橋有限公司先后投入近300萬元,在密州街道中心學校、府前街小學、文化路小學、第一小學、實驗小學等興建科技體驗館5處,拉近學生與科技的距離。
三、建構科學課程體系,啟迪科學思維
諸城市堅持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積極把創(chuàng)新精神融入到課程的校本化實施中,讓科學探究、科技創(chuàng)新流行起來。一是構建科技課程新體系。各學校根據實際,深入挖掘科技教育資源,按照科技啟蒙、科學探究、科技創(chuàng)造等梯度,建設獨具特色的科技教育校本課程,滿足每一位學生科學興趣方面的個性發(fā)展需求。如實驗小學以航天為主題,開展小實驗、小制作等系列活動,被授予“全國航天特色學校”;枳溝鎮(zhèn)中心學校立足農村實際,加強調查體驗,被評為“全國十佳科技教育創(chuàng)新學校”“全國青少年科學調查體驗活動優(yōu)秀示范單位”。二是創(chuàng)設科學探索的新情境。充分發(fā)掘各學科領域知識體系中的科技教育因素,積極開展以創(chuàng)新教育為主題的跨學科教學和課外校外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做中學”“玩中學”,在動手操作、動腦思考中愛上科學,形成課堂教學、課外活動、校外實踐的育人合力。三是搭建科技實踐的新平臺。大力開展科技實踐展示活動,特別是在疫情期間,各學校分學段有針對性地推送優(yōu)質科普資源,開展了居家實驗大比拼、講述科學家的故事、科普閱讀、制作科普手抄報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同時,每年還定期分市、校兩級開展科技節(jié)以及創(chuàng)客少年評選、中小學生創(chuàng)新實驗比賽、無人機大賽等活動,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被充分激發(fā)。如在第24屆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聯賽中,有5人獲高中組全國一等獎,9人獲初中組全國一等獎。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