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創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新局面
http://www.prostar-power.com2020年11月17日 14:46教育裝備網
11月6日,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電子科技大學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空。這個由高校與企業聯合研制的科技結晶將在空間應用場景下開展全球首次太赫茲通信技術驗證。今年揭曉的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授獎項目共239項,144所高校作為主要完成單位獲獎198項,占授獎總數的82.8%。
這是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生動注腳。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對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作出一系列戰略部署。教育戰線涌現了一大批服務國家急需、具有國際影響的標志性成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聚焦內涵發展構建高等教育新格局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51.6%,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全國共有普通高等學校2688所(含獨立學院257所),在學總規模4002萬人。
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但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大而不強,尤其是經濟社會的轉型發展及高等教育內涵建設的新需求,對高等教育層次結構提升的要求也更加迫切。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雙一流”建設作為國家高等教育發展的重大戰略吸引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2015年10月,國務院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開啟了我國高校進行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建設的新征程。
2017年,首批137所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公布,“雙一流”戰略的實施,標志著我國加快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和提升高等教育整體發展水平,都站在了一個新的起點。
如果說“雙一流”是高等教育適應國家戰略布局構建的頂天之舉,那么應用型大學建設則是學校主動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立地之舉。2015年10月,教育部等三部門出臺《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了轉型改革的主要任務和配套措施,這是我國高等教育分類體系構建的重大進展。
國家積極推動具備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加強國家急需學科高層次人才培養,超前部署人工智能等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改善民生急需的學科建設。在地方層面,多地先后出臺了引導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文件,從簡政放權、專業設置、招生計劃、教師聘任等方面制定了相關政策,為高校轉型改革提供了支持。
宏觀層面上的優化必然帶來微觀層面的轉型。在強調高校內涵發展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展“專業瘦身”,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回應社會需求。2017年,中山大學發布消息,調整或暫停18個本科專業;2018年,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停招11個專業,集中資源攥緊拳頭做強專業。
各地高校圍繞國家重大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或增或減,調整自身的學科布局和專業設置,其中人工智能、物聯網、新能源、新材料等關系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的前沿專業得到加強。
錨定國家戰略激發科技創新新動能
近年來,中興、華為被打壓事件引發全社會對“卡脖子”技術高度關注,人們深刻認識到自主創新的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指出,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回應和服務于國家戰略是教育應有之義。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高等教育緊密對接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提升支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能力。
教育部先后啟動實施“高等學校基礎研究珠峰計劃”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五五行動”,布局建設14個前沿科學中心、11個關鍵核心技術集成攻關大平臺、38個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著力破解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卡脖子”問題。
航空發動機被譽為“工業皇冠上的明珠”,是世界公認的核心技術門檻最高、整體結構最復雜的工業產品,也是嚴重制約我國航空產業和國防實力提升的領域。為響應國家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的重大舉措,2018年12月,清華大學航空發動機研究院正式揭牌,這是該校錨定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堅定抉擇。
在政策指導下,各地高校堅持以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為導向,緊密對接經濟帶、城市群、產業鏈布局,全面深化綜合改革,推進產學研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促進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結構要素的全方位融合。
除了在政策上鼓勵支持,更要在制度上捋順高校管理與科技創新的內在關系。2019年,科技部、教育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關自主權的若干意見》。隨后,全國各省份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旨在推動高校等科研單位擴大自主權和健全科技創新市場激勵的措施文件,通過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動科技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
近年來,高校以不到全國10%的研發人員、不到全國8%的研發經費,承擔了全國60%以上的基礎研究,承擔了60%以上的重大科研任務;發表科技論文數量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數分別占到了全國的80%以上。
從中國天眼、嫦娥飛天到量子通訊……越來越多的大國工程中都有高校科研工作者的身影,高等教育正成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力量。
依托產教融合打造創新驅動新引擎
人才興國,實業興邦。當前,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我國迫切需要強化科教融合發展,堅持科技教育經濟結合,全面提升高校創新能力,厚植創新驅動之基。
職業教育是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與經濟社會發展聯系最緊密、最直接的部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職業教育迎來了難得的黃金發展期。2018年8月,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職業院校的方案獲得了深圳市政府批準。這是我國高等職業院校首個世界一流建設方案。
“以前很擔心就業問題,現在通過校企合作,我們可以到京東、華為等國內知名企業實習,畢業后還有機會留下來工作。”遼寧職業學院商貿學院學生姜藝茜說。
2019年,遼寧省提出,推動職業教育辦學格局由政府辦學轉向企業辦學為主,逐步形成以企業為主要辦學主體的現代化辦學格局,支持企業通過購買服務、委托管理等方式,參與公辦職業院校辦學。同時,遼寧省還以專業群為載體,引導職業院校與規模以上企業共建產業學院54個,推動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形成命運共同體。目前,遼寧省高職院校共與8000多家企業建立了校企合作關系。截至2019年9月,企業訂單培養學生14630人。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各地以產學研協同創新為抓手,積極搭建高校與政府、科研機構、企業深度合作的平臺,從調結構、促升級,創機制、破壁壘等方面尋求突破。
2019年對于職業教育來說極其不平凡。這一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高職院校要擴招100萬人;同年2月出臺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要求加快建立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截至2019年底,全國成立1400多個職教集團,密切聯系近3萬家企業,覆蓋70%以上的職業院校。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正常的經濟社會秩序。在社會逐漸重啟的過程中,職業院校為支持企業復工復產,提供了有力的人才與智力支撐。
“企業需要我們,我們就上崗。”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2020屆學生康佳,是浙江大華智聯有限公司現代學徒制班的學員。得知公司緊急接到抗疫物資生產訂單,康佳第一時間返回崗位,參與到設備維保工作當中。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第一時間部署,啟動學生特別是畢業生頂崗實習工作,支援企業復工復產。
今年10月份,一所非傳統意義上的大學——南京集成電路大學揭牌。這所被坊間稱為中國首所“芯片大學”的特殊大學,開啟了我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培養的專業化、系統化之路,為我國自主研發芯片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實踐證明,教育改革只有真正與經濟社會發展建立良性互動機制,才能體現自身存在的價值,才能獲得日益豐富的發展資源。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教育戰線從自身內涵建設、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推動產教融合發展等方向重點發力,不斷強化服務意識,主動對接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奮力書寫出一張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時代答卷。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