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培養產業領軍型人才開“配方”
http://www.prostar-power.com2020年11月17日 14:43教育裝備網
全國高校首家數字孿生技術應用聯合實驗室近日落戶常州大學。實驗室由常州大學智能制造產業學院和江蘇長江智能制造研究院共同打造,將在智能制造仿真平臺和化工數字化工廠虛擬仿真平臺等方面開展合作,產教融合培養智能制造領域復合型人才。
作為一所普通地方院校,能不能培養出產業領軍型人才?“我們要讓學生畢業時具備在企業工作一年的經歷,以此提升他們的實踐創新能力。”常州大學黨委書記陳群說,學校通過建立跨學科融合產業學院方式,突破體制機制瓶頸,為培養地方領軍型人才開出“配方”,實現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發展需求側全方位融合對接。
變服務為支撐,在引領產業中協同育人
今年6月,江蘇省首批15個重點產業學院建設項目公布,常州大學阿里云大數據學院名列其中。
“有產業話語權,才能深度協同推進領軍人才培養!背V荽髮W校長蔣軍成介紹,學校通過與常州市地方政府為代表的行政鏈、代表新型制造體系需求的產業鏈的良性互動和同步運作,變服務為支撐,引領產業發展。
而在江蘇省本科高校首個大數據產業學院落戶學校后,常州大學2018年與松山湖機器人產業基地、深圳固高科技、常州市政府又共建了常州大學智能制造產業學院。至此,這兩所產業學院成為該校探索共建共管、共融共享培養地方產業領軍型人才的“橋頭堡”。
在兩所產業學院,常州大學大膽推進治理結構改革,成立校、政、企等多方參與的學院理事會,實施校政企共同參與的產業化平臺共搭、專業共建、人才共育、師資共培、資源共享“五共”協同育人機制。
企業工程師與學校專業教師結對共上一門課成為學院課堂教學的日常!皩W院現有84名專任教師,具有企業背景的專職教師達82.5%,其中27人是從阿里云大學云計算學院、慧科大數據學院等處引進的技術認證專家、高級工程師!卑⒗镌拼髷祿䦟W院負責人介紹,除了先進基礎設施外,學院還配套阿里云行業領先實訓平臺,基于阿里云的企業真實環境,提供大量豐富企業級案例資源與海量數據,并開放實驗實訓體系。
變嵌入為共創,評價改革催生教師活力
如何搭建學校與企業間深度合作的橋梁?教師是關鍵。常州大學產業學院強化共創思維,與合作方建立校企人力資源共建共享機制,保障學校教師和企業技術專家雙向流動、兩棲發展。
去年9月,高級工程師陳炳偉從中車戚墅堰機車車輛工藝研究所有限公司入職智能制造產業學院,憑借豐富實踐經驗和對行業獨特認知,將企業崗位搬進了高校課堂,推動智能制造產業學院教學模式創新。
為著力提升教師課程教學、服務產業能力,常州大學成立產業學院教師工作室和“雙師雙能雙棲型”教師培訓基地,設立“阿里大數據技術應用與實踐”“分布式系統開發與設計”“創新創業訓練營”等平臺,為教師賦能。在共創思維的引領下,去年7月,常州大學發布文件,通過實施教師分類評價與破除“五唯”職稱評聘制度,完善健全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下的師資評價機制,打通教師職業發展通道。
評價制度的改革,極大激發了學院的活力。對于科研成果轉化產生的收益,學校規定科研團隊最高能獲得95%,既激發了科研人員積極性,更重要的是讓更多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助推打造“創新人才工廠”。阿里云大數據學院教師莊麗華講授“零基礎學Linux操作系統”,在中國大學慕課上已經有1.5萬余人注冊學習課程。學校與常州市農業農村局合作研發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等多個信息化平臺系統,其中“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平臺”已推廣至江蘇全省,用大數據護航市民的菜籃子。
變傳授為實操,引入產業標準課堂快速迭代
去年,軟件專業學生薛宇豪獲得了在常州大學舉辦“阿里云大數據技術實戰訓練營”一等獎。將人才培養由傳統學科邏輯轉向工程邏輯,常州大學創新實施了“產創融合、項目引領、能力認證”工程創新型人才培養新模式。
常州大學副校長徐守坤介紹,學校引入產業人才標準與認證標準,依托合作方優質市場資源和前沿技術,塑造學生與時俱進創新實踐能力。
搭建項目驅動反向設計課程體系,阿里云大數據學院引入設計思維,設置了“電信用戶平臺畫像構建”“數據倉庫運維實戰”等6個綜合項目,并圍繞“大數據平臺架構設計能力”“大數據運營管理能力”等大數據專業核心能力開展實訓。
智能制造產業學院教學改革的最大特色是每學期開設項目設計課程。以第一學期的智能循跡小車為例,學生要融合機械、電子及計算機等專業知識,自主完成智能小車硬件設計與3D打印、電路安裝調試、程序編寫等。
在2019年全國起重機大賽中,初出茅廬的大一學生彭彩彤帶領團隊一舉奪得全國一等獎!罢窃陧椖炕n程和親身動手實踐中,我領略到了設計思維的魅力,項目化課程的跨學科知識形成、團隊合作能力的培養使我終身受益。”彭彩彤說。
以實際項目為主線的課程體系,讓教學真正做到了“做中學”,學生既可跨學科學習,也可以選擇特定工程領域深入研究。下一階段,常州大學將進一步凝練產業學院人才培養經驗和模式,努力輻射全校,探索出一條產業領軍型人才培養新路。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