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市雨花區:勞動聯盟出妙招
http://www.prostar-power.com2020年11月03日 09:41教育裝備網
當勞動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并在不少學校成為必修課時,“沒場地”“沒時間”“沒師資”等問題,也隨之而來。湖南省長沙市雨花區也不例外。該區依托家校社聯盟、校際聯盟、多部門聯盟,搭建起區域勞動聯盟,為解決難題做出了有益探索。大家不妨看看。
家校社聯盟
家校攜手 校社聯動
2013年,砂子塘吉聯小學第一次招生。學校對一年級新生及其家長進行勞動意識、勞動能力、勞動需求的摸底調研。
結果與大家平時所感受到的基本一致:學生大多勞動意識淡薄、勞動能力弱,不過家長有需求。校長朱鴻雁說,這促使她下定決心盡己所能開展勞動教育。
近3000名學生,校園才26畝,四周被高樓和大型商場包圍,寸土寸金。怎么辦?
“無中生有,拓展資源”,朱鴻雁說的拓展資源,首先便是場地資源,“包括距離學校幾十公里的湖南省農科院4畝種植基地、跳馬鎮3畝水稻田,以及與學校僅一路之隔的商業廣場”。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與學校一路之隔的旭輝國際廣場,是個大型的商業賣場,居然也成了學校的勞動實踐基地。“里面有大量的綠色植物,總計約有兩畝面積。”朱鴻雁說。
商場里綿延幾十米的綠植,被掛上了學校“歡趣農場”的牌子,“五(1)班”“四(2)班”“五(3)班”……綠植幾乎都被砂子塘吉聯小學的孩子們承包了。經常是一下課,學生就來到自己班的“承包地”,拔草施肥,記錄花草的成長變化。
其次是教師資源。從校內來說,學校校長室、德育處、各學科大組長及全體班主任老師擔當主力軍;從校外來說,聯動綠森林志愿者家長、聘請高端技術人才。
7年來,近200名教師、70多名家長(每屆每班一名)、15名農業科技博士生,先后加入其中,組建成強大的師資團隊,甚至著名科學家袁隆平爺爺也被請來。
2019年11月底,孩子們將自己在學校基地種植的大米送給袁隆平爺爺品鑒。袁爺爺開心地表揚孩子們:“熱愛勞動,好!”
校際聯盟
城鄉交流 互利共贏
“1900多名學生、37個班、8畝地。”楓樹山小學校長饒嘉用這樣一串數字來形容學校的辦學規模。“城中心,地小人多,寸土寸金,光保證教室、功能室的日常使用就不容易,實在騰不出地方作為開展勞動教育的專門場地。”
面對客觀環境帶來的桎梏,怎么做,才能為城市孩子補上“必修課”?饒嘉在雨花區的傳統項目“城鄉學校結對幫扶”中,找到了轉機。楓樹山小學的城鄉友好學校是跳馬鎮梅怡嶺小學。2020年上學期,在兩校行政班子成員的一次溝通交流中,饒嘉拋出了自己關于推行勞動教育的困惑。
“我們這有場地,你帶學生來!”梅怡嶺小學校長周應文脫口而出,“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農村學校也理當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一次偶然,促成了城鄉學校勞動教育的“牽手”。
4月16日,楓樹山小學的教師帶著6個學生家庭,來到梅怡嶺小學開展“家庭牽手、孩子結對”勞動實踐活動。他們與結對小伙伴一同栽種友誼蔬菜,由梅怡嶺小學的小伙伴負責管理,雙方每天通過網絡進行觀察,寫日記,談感受,享受自然之趣。那些不能到現場的孩子,還可在家里通過網絡直播,同步進行栽種實踐。
針對城區學生種植場地缺失的環境制約,梅怡嶺小學還“對癥下藥”,特別開辟陽臺種植項目,鼓勵學生用自己的雙手來裝扮家庭。
有了城鄉綠色生態校際聯盟,不僅僅是學生勞動素養的提升,綜合能力的鍛煉也有了平臺。
“從梅怡嶺小學帶來了用廢油瓶種植的辣椒苗,我決定精心呵護它。偶爾,家人長時間不在家,我就有些擔心這些生長中的小苗。這該怎么辦呢?”楓樹山小學五年二班學生何沐陽在《我的科學發現報告會》上侃侃而談,“我設計出一種多功能室內養花裝置。裝置內的信號接收器可以連接藍牙實現遠程操控,自動澆水,自動施肥……”
多部門聯盟
課題引領 整體部署
四周被樓盤包圍的泰禹小學,成功開辟出了一塊勞動實踐基地——學校與位于鄉間的跳馬鎮石燕湖小學共同建設“禹燕百草園”勞動體驗實踐基地。
今年5月27日,一期基地在石燕湖小學正式揭牌,占地約650平方米,可供約90名學生進行勞動實踐。2021年,計劃開辟第二期基地,建成后,可同時供約200名學生進行勞動實踐。
這種城鄉學校共建勞動實踐基地的模式,能在雨花區試驗推廣,“因為我們在推行勞動教育時,一直堅持‘行政主導,學校主體,多方聯動’。”該區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張新衛說,勞動教育難做,沒有抓手是重要原因。
由教育保障服務中心提供經費并開發、建設基地;素質教育營地承接學校相應的活動;學生科通過勞動教育,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合作意識及勤儉節約的習慣;教研部門探討如何將其融入課程,嘗試以課題的形式將其做實,并負責培養師資隊伍……在雨花區,部門聯動、既合作又有分工的多部門聯盟搭建,為勞動教育在雨花區的落地實施,解決了不少難題。
在此基礎上,2018年雨花區在長沙市總課題“區域中小學勞動實踐教育研究”之下,“聯盟開發型勞動實踐教育研究”立項。
多個部門被納入區這一層級的課題組成員,借助課題的名義,勞動教育實現了區域層面的整體部署。而在校級層面的課題組,一方面,借助課題引領,多所學校陸續推出了自己的勞動教育校本課程;另一方面,所有參與成員,自然成為勞動課程教師,有效解決了勞動教育課程、師資不足問題。
不僅如此,一批鄉村學校也在“幫扶”城區優質校開展勞動教育的過程中,收獲了學校發展的信心。比如,梅怡嶺小學校長周應文,因為常給城里學生上勞動教育公開課,在不斷改善教材教法的過程中,周校長的課堂變得越來越有魅力。2017年,他以勞動教育課教師的身份,評上了高級教師。
專家觀點
夯實勞動教育 筑牢育人基石
劉建瓊
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指出,“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對勞動教育的深刻闡釋,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勞動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視,凸顯了勞動教育的重要地位。
“勞動永遠是人類生活的基礎,是創造人類文化幸福的基礎。”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深刻地揭示了勞動教育對青少年成長的重要性,其所帶來的對事物發展規律的認識和個人精神生活的富足,是課堂教育無法替代的。勞動教育通過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為成就青少年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堅實基礎,具有綜合育人價值。
湖南省長沙市雨花區整體推進勞動實踐教育,立足“內資”,整合“外資”,打通了城鄉之間、學校之間的交流壁壘,探索建立中小學勞動教育組織實施“基地+”新模式。
特別是針對城市學校活動場地小、勞動教育場所缺失的環境制約,城鄉學校通過聯盟開展勞動教育,采用城市、農村雙向深度幫扶,利用農村學校有勞動基地的優勢,讓城市學校找到了一個開展勞動教育的新方式新方法,整合了優勢資源,深化了地方文化與學校教育的融合,高效地促進了區域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
近年來,許多地方將勞動教育融入校本課程、校內勞動、校外勞動實踐和家務勞動各環節,整體構建起了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面向未來,勞動教育應能更好地體現時代精神和文化內涵,從根本上解決“為誰培養人”和“怎樣培養人”的核心問題。
(作者系湖南省教科院基礎教育研究所所長)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