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不厭 守護幼兒成長——記2020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貴州省畢節市赫章縣幼兒教師何梅
http://www.prostar-power.com2020年09月16日 09:25教育裝備網
2020年7月2日11時11分,貴州省畢節市赫章縣發生地震,該縣城關鎮中心幼兒園教師何梅和同事不顧個人安危,沖進教室,采取先避后撤措施,在17秒內讓32個孩子安全撤離教室,1分鐘內完成全部躲避和撤離,確保孩子們在大災面前安然無恙。
長期以來,何梅熱愛教育教學工作,關心愛護幼兒,努力鉆研教育教學業務,不久前被評選為2020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
把安全教育筑牢在平時
赫章縣位于貴州省西北部烏江北源六沖河和南源三岔河上游滇東高原向黔中山地丘陵過度的烏蒙山區傾斜地帶。當地上了年紀的人說,在他們的記憶里,赫章從來沒有發生過地震。可是,地震這個惡魔在7月初悄然襲來。
“快點跑,去教室!”7月2日11時11分,當地震發生時,何梅大喊了一聲,剛到辦公室交資料的大二班班主任王禮春第一時間沖到自己班級,何梅和另外幾名教師緊隨其后。同時,幼兒園園長田紅梅及辦公室其他教師,立即在大一班門口、樓梯拐角處進行疏散,防止孩子絆倒或發生踩踏。
此次赫章地震達4.5級。因為幼兒園一直注重幼兒的安全教育,絕大多數孩子在老師的組織下鎮定地躲到桌子下避險,還發生了51秒、24名幼兒園老師、176個孩子安全撤離避險的奇跡。
何梅告訴記者,與安全教育“任務式”思維不同的是,赫章縣城關鎮中心幼兒園設身處境地為幼兒的安全著想,堅持每周開展一次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安全主題教育活動,每月開展一次安全隱患排查治理,每學期開展一次防震演練,不斷提高幼兒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何梅說,從2012年轉崗到幼兒園,她一直在抓孩子們的安全教育,通過自編故事、繪本故事、自編兒歌和情境教學等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對幼兒進行交通安全教育、防溺水教育、防性侵害教育、防拐防騙、防走失、防地震災害、防火防電等各類安全教育共計240課時,各類逃生演練30余次。
不僅是在城關鎮中心幼兒園把孩子的安全舉過頭頂,早在2006年9月,剛從威寧民族師范學校畢業被分配到赫章縣朱明鄉磨角小學教書時,何梅就多次與校長陳宗舉和翁乾銀、焦春、李志良等教師,在山洪發生時去學校旁的小河邊接送學生上下學,確保孩子們的安全。
成功轉換為幼兒教師
在離縣城近50公里的磨角小學當教師難。何梅說,自己那時工資很低,第一個學期幾乎是“月光族”。2012年,何梅參加考試調到位于縣城的城關鎮中心幼兒園,卻發現比在小學當老師更苦,壓力更大,“一個孩子不睡覺哭起來了,其他孩子就跟著哭,簡直無所適從”。
漸漸的,何梅找到一些教育和管理孩子的“竅門”。郭欣敏(化名)是由爺爺奶奶帶大的,一到午睡時間就要何梅背著。背了一個月,何梅覺得這樣下去不行,于是就找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研讀并向同事請教。終于,何梅找到了解決辦法:請郭欣敏的奶奶把家里的布娃娃帶到幼兒園,郭欣敏的午睡就不再要人背了。
因為在中師、大專(函授)時學的是英語專業,而本科(自考)學的是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何梅對學前教育的認識和理解可以說是零。為盡快適應工作,何梅在工作中邊觀察、邊思考、邊記錄,撰寫的個人筆記就達3本。
2019年的一天,何梅去朋友家,看到裝修剩下很多木地板邊角廢料,便請裝修師傅切成大小不同形狀并帶到學校。沒想到,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木塊開啟了孩子們探索建構的旅程。從開始的平面拼接到一個月后的立體拼接,孩子們不僅用到連接、轉向連接、累高等知識,還把紅牛或核桃乳罐子和長一點的地板搭在一起做了一個滾動玩具。孩子們不但樂意擺弄這些材料,還發展了交際能力,有的孩子從不愛說話到樂于開口,再到能簡單地說一句完整話,有的孩子甚至還會給其他小朋友提建議。
田紅梅認為,何梅之所以在小學教師崗位上工作6年后能很快轉換角色,成為一名優秀的幼兒教師,一方面與她的堅持學習有關,一方面還與她的“凡事不厭”精神有關。
為了讓孩子們適應小學一年級的學習與生活,何梅積極探索幼小銜接的有效辦法。她帶領小朋友們參觀小學校園,讓孩子提前感受小學的校園氛圍;提出在幼兒園大班春季學期開始組織親子繪本閱讀100天活動,培養幼兒閱讀的能力;秋季學期調整大班幼兒一日活動時間,邀請小學的哥哥姐姐給大班孩子講述“我的小學生活”“小學里發生的故事”“我的小學老師”“小學里的規矩”等。
何梅的付出得到了回報,她的論文《讓精彩插圖點亮語文課堂》《淺談農村教育之—教育幼兒得先“教育”家長》《韭菜坪》先后獲獎;指導孩子的作品《我是家鄉小導游》獲畢節市“首屆幼兒美術作品大賽”一等獎。她還被聘為學前教育兼職教研員、縣級優秀兼職教研員。“從小學教師轉崗為一名幼兒園優秀兼職教研員,何梅的身份轉換很成功!”赫章縣教育局學前教育科科長、縣第一幼兒園園長陳瓊說。
以慈母之心架起育人之橋
“老師,我媽媽外出打工了,我很久沒吃到這么香的飯菜了。老師,你就當我的媽媽吧!”這是何梅2006年剛參加工作在磨角小學當老師時班上學生說的。
朱明鄉交通不便,最遠的學生要步行3個小時才能到校。為了解決中午在學校吃飯的問題,好一點的家庭常為孩子準備一點洋芋充饑,家庭困難的孩子就只能挨到下午放學回家吃飯了。
“看到孩子這么可憐,我心里難受!”何梅決定幫助他們,每天做飯時多做一些。
何梅說:“那時雖然沒結婚,但我會情不自禁地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
到城關鎮中心幼兒園工作后,何梅這種慈母般關愛孩子的感情越發濃烈。班上有個孩子爸爸媽媽離婚了,從小缺少父愛母愛,形成了孤僻和愛哭鬧的性格。何梅經常和孩子溝通,細心觀察他的行為,發現他喜歡畫畫和講述繪本故事,就找機會展示孩子的繪畫作品,讓他在小朋友面前講繪本故事,給予激勵和表揚。不久后,這個孩子愛笑了、自信了、合群了。
何梅認為,教師職業是在用愛感染和驅動人。沒有愛就沒有足夠的教育力量。她愿意用加倍的努力把知識的營養轉化為愛的力量,播種在孩子們身上。如果“凡事不厭”是褒義詞,她愿意用一生的努力去踐行。
“何梅是赫章教育向好發展的一個縮影。工作崗位很平凡,但她做出了不平凡的貢獻!”赫章縣教育局黨組成員、教育局副局長吳開富說。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