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普陀:探索高中育人方式轉型之路
http://www.prostar-power.com2020年09月15日 13:47教育裝備網
2017年,教育部等四部門印發的《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攻堅計劃(2017—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國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去年,國務院發布《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對普通高中改革提出了進一步要求。
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是我國繼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后進一步提升國民整體素質、勞動力競爭能力,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重大舉措。在區域層面,這幾年是如何借力這一輪政策東風,進一步推動高中階段教育發展的?下一步,高中教育新的發展任務是什么?近日,本報記者就此專訪了上海市普陀區教育局局長胡俊。
讓優質高中資源輻射更多學生
記者:高中教育對學生成長有重要意義。《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攻堅計劃(2017—2020年)》發布以來,普陀區高中階段教育有什么變化?
胡俊:普陀區位于上海中心城區,近年來全區高中階段教育處于生源低谷期,進入內涵提升求質量的時代。2017年攻堅計劃出臺以來,我們立足自身區情,以教育綜合改革為動力,著力構造區域高中教育發展新格局,開展了高中特色化多樣化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的區域探索與實踐。
目前,我區共有高中階段學校13所,其中包括3所民辦學校,高中毛入學率保持在97.8%以上。在高中學段1034名在編教師中,研究生學歷占36.75%,副高級職稱及以上教師占比38.2%。
我們以上海市特色高中創建為契機加快推進高中育人方式轉型,聚焦學生知識、見識和膽識“三識”培養,以“踩剎車”“設底線”“搭支架”為工作路徑,全面推進走班制、學分制和導師制。2017年以來,普陀區每年都有一所高中學校成功爭創為特色高中,今年3月,又新引進一所市示范性高中,優質高中教育資源的“再生”和“放大”效應進一步顯現。
像曹楊中學,2008年起開展“綠色能源科技”特色項目、開發“綠色能源”課程、建設“綠色能源實驗室”,并逐步擴大到“環境素養培育”。成為特色高中后,學校的這些課程和資源都要區域共享,輻射更多的學生。“校園植物研究”“綠色能源”等課程向全區開放,區內其他學校的學生可以跨校選修。
高中教育更加強調核心素養培養
記者:這些年,普陀區的高中階段教育發展很快,但要滿足不同層次的青少年接受適合的高中教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何啃下這塊“硬骨頭”?
胡俊:高中教育是選擇性教育,實現有條件、有質量、有保障的普及,必須統籌規劃、系統設計。在探索“多樣化、有特色、可選擇、高質量”的區域高中教育發展道路上,我們構建了“高點定位、統籌規劃、精準施策、協同保障、監控導向”的工作機制。
首先,我們主動對標上海的城市發展目標與功能定位,根據普陀城區人口調控、產業形態變化、社會功能提升的要求,在普陀“一環一園十街鎮”優質教育資源輻射網的建設布局中,對高中教育資源布局結構進行整體規劃研究,培育打造特色品牌,并以此來引領和推動全區基礎教育一體化聯動發展。
近年來,隨著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深入推進,尤其是新高考改革實施以來,高中教育更加強調對人的核心素養的整體性培養,更加關注以人為本的育人功能。圍繞這一核心理念,普陀教育精準施策,以項目引領、錯位發展、課程支撐、科研推動為路徑,不斷激發區域高中學校特色創建活力。
在組織保障層面,我們依托普陀區建立的“街鎮聯盟鏈、園區實驗鏈、承辦輻射鏈、高校項目鏈、國際合作鏈”的合作模式,以及“醫教、體教、文教、科教、社教”的協同發展機制,統籌整合社會資源,完善人、財、技、物等方面的優先保障機制。特色高中創建還列入了區政府和區教育局的年度重點工作,同時也列入年度重點督查系統和績效考核體系。
在特色發展和融通上下功夫
記者:《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對普通高中改革提出了進一步要求,這也是多年來的“難題”,您所在地區有哪些突破?
胡俊:推進高中育人方式轉變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從區域層面來講,在做好統籌規劃的基礎上,還需要抓住核心環節推動改革發展,牽住牛鼻子推動高質量轉變。
一是推進德智體美勞諸育融合的課程體系建設。主要通過全國統編教材試點及國家數字化教材試驗區建設,聚焦學生的核心素養,深入推進區域共享課程體系建設,增強課程選擇性、現代性、廣泛性。
二是構建“五育并舉”學生發展評價標準。對德智體藝科等領域的學生素養指標進行梳理,結合區域特色進一步細化。通過不斷豐富評價維度和評價視角,促進評價主體多元化,逐步形成包括藝術、體育、科技、認知、社會實踐、學業水平等學生個性化發展的綜合評價框架。
三是加強技術支持保障體系建設。信息技術為全面記錄學生的成長軌跡提供了便利,我們將進一步推進數據處理平臺建設,為教育科學決策、精準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重點在促進特色發展和融通上下功夫。在學校諸育融通、線上線下貫通、校內校外打通、學前學后聯通、教考評用共通中,不斷促進高中學校通過育人新觀念的實踐探索、育人新行為的系統建構、育人新文化的特色培育,最終實現學校發展方式、人才培養模式的理性轉型。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