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善治有為的光明探索
http://www.prostar-power.com2020年09月11日 13:40教育裝備網
帶學生到社區調查民情,到博物館感受改革開放的偉大歷程……深圳市光明區實驗學校教師張夏樂所上的思政課好玩有趣,讓學生在觀世界中形成世界觀。張夏樂倡導“快樂課堂”,讓學生收獲課堂多元之樂、素養提升之樂、成績進步之樂。她自制學案,12年更新了12版100多萬字,學案教學法得到廣泛推廣。
近日,張夏樂從深圳近10萬名教師中脫穎而出,榮獲2020年深圳市年度教師。這正是光明區將教師作為興教之源、書寫教師隊伍建設奮進之筆得意之作的縮影。近年來,光明區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的基礎工作,努力健全機制,以制度建設推進教師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該區以健全的教師培養培訓體系、完善的教師待遇提升保障機制、通暢的教師職業發展通道為指向,發揮廣大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光明之師,奮進之師。他們以奮斗者的姿態推動光明區教育事業變道超車,助力光明由教育洼地躍升為教育新高地。光明之師正合力打造“幼有善育、學有優教”的光明教育品牌,助力光明區加快建設四城兩區,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和深圳北部中心。
光明之師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
“育人先育心,育心先共情。”光明中學教師鐘杰擔任班主任29年,堅持做好學生成長“合伙人”。作為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鐘杰帶出4名光明區家庭教育講師團講師、3名深圳市“我最喜愛的班主任”。她也獲評2019年全國優秀教師。
“時代越向前發展,教育和教師的地位與作用就越發凸顯。培養一支具有現代教育理念和創新精神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決定著光明教育的核心競爭力。”在光明區政府部門相關負責人看來,教師發展,師德為要。光明區堅持正確方向、聚焦重點、繼承創新,將師德師風建設融于教師隊伍建設和教學實踐全過程。傳道者要明道、信道,該區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不但在教師招聘引進、考核評價、日常監督與違規懲處等方面強化師德師風要求,還通過課堂育德、典型樹德、規則立德,引導教師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為帶動全體教職工挑起思政擔,光明區將校長、教師立德樹人職責考核結果,作為選人用人、職稱評定、評優評先等重要依據。
疫情就是命令,光明中學黨員教師蔣秀蓮在春節假期主動請纓加入疫情阻擊戰。她大年初一早上就從家里趕到學校,逐個排查哪些師生去過疫區,并主動聯系社區,落實“聯防聯控”。足足兩個多星期,蔣秀蓮住在學校附近的臨時住處,連續奮戰,未休息過一天。
近年來,光明區將黨建工作融入到學校教育、教學中,用黨性為師德鑄魂,以黨風促師風,解決好“正方向”問題。該區強化教師黨支部和黨員隊伍建設,黨員教師踴躍“亮身份”,爭做“四有”好老師的先鋒模范。
作為首批派駐民辦學校的黨支部書記,陳永華到荔林學校后,努力促進陣地建設標準化、組織生活規范化、黨建工作群眾化、開展活動生活化、成果檢驗實戰化。光明區從公辦學校選派政治素質過硬、業務經驗豐富的黨員干部出任民辦學校黨組織書記,對民辦學校黨建、德育、科研等工作實施全面引領,在全市率先完成民辦中小學全部派駐專職書記,形成派駐書記引領、管理團隊支持、黨員教師帶頭的常態機制。
作為新疆喀什深塔中學首屆高三班主要組建人,深圳光明中學教師方曉娜在課堂上做好“雛鷹”的引路人;業余時間,她又是學生們的“知心娜姐”。方曉娜還積極傳幫帶,在深塔中學開展了10期班主任論壇、講座。
“光明老師勇于擔當,將師德大愛傳遞,助力欠發達地區打贏教育扶貧攻堅戰。”光明區教育行政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光明區選派優秀支教教師深入新疆、西藏、廣西等受援地,通過教學引領、師徒結對等舉措,努力為受援地培養帶不走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助推當地教育增內涵、提質量。
創建優秀人才進得來、干得好的“人才特區”
探春、嬉夏、品秋、暖冬,光明區玉律小學校園風光隨季而變、四時不同。這所亮麗的學校原來卻是一所基礎薄弱、相對破舊的村小。變革始于2014年,美育專家王婷就任玉律小學校長后,帶隊升級學校硬件、軟件,打造學校“美玉”文化品牌。學校迅速蝶變,3年時間,就有全國多地93批次同行前來考察。
“教師強,則學校強、教育強。學校要打贏優質發展攻堅戰,就需要想干事、能干事的領路人揚帆破浪。”光明區教育行政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光明區教師隊伍建設進入了換擋升級、提質增效的新階段。為打造與一流科學城相匹配的優質教育,光明區著力打造教育人才“強磁場”。
綱舉目張。光明區緊扣廣大教師關心的現實問題,優先謀劃教師工作。《光明區教育提升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作為區域教育“行軍圖”,將提升教師專業能力、建立人才激勵計劃作為重要的主攻方向。光明區還專門出臺《光明區基礎教育領域人才引進及扶持辦法》《深圳市光明區公辦學校校長選拔聘任辦法》等文件,擎舉教師隊伍建設之“綱”,畫出師資隊伍建設的詳細施工圖。
近日,總投資近10億元的中山大學深圳附屬學校開門迎新。作為光明區面向全國選聘的創校校長,羅燦發揮自己作為廣東省特級教師、廣東省正高級教師的領頭雁作用,帶領學校借力光明科學城高端資源,努力打造科技特色學校。為給更多學校選強配優領路人,光明區針對人才類型分類施策,筑巢引鳳。該區聚焦教育高端人才,面向全國廣納優才,加大名校長和名教師等人才引進力度。
人才不僅要引得來,更要留得住、用得好。“光明區從制度、物質等方面全面發力,千方百計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和創新活力。”光明區教育行政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該區優先保障教師工作投入,優先滿足師資隊伍建設需要,努力提高教師政治、社會、職業地位,讓教師安心、熱心、舒心、靜心從教。
為讓優秀教師感受到為人師的榮耀,光明區高規格舉辦教師節慶祝大會,區主要領導到場慶賀,重獎對光明教育作出突出貢獻的教師。該區對獲得省、市、區級名師稱號的優秀人才進行考核,合格者給予專項補助津貼。光明還優先保障教育系統高層次人才用房,新建學校配建教職工宿舍。
“高薪資、長假期、受尊敬、成就感……年薪豐厚、每年帶薪休假超過165天、五險一金、事業單位正式編制、免費落戶深圳、直接申請人才房。”這是光明區招聘新教師時,所給出的動人條件。為讓優秀的人培養更優秀的學生,光明區從名校招聘優秀教師,高標準選拔人才,增加研究生學歷教師招考比例。2019年,光明科學設置崗位條件,赴北京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等學校定點招聘新教師。
光明區正崛起為教育人才高地。在2019年、2020年應屆畢業生招錄的新教師中,78%具有碩士及以上學歷。目前,光明區共有特級教師12人、省級名師5人、市級名師10人、區級名師252人,有4個、10個和27個省、市、區名師工作室以及3個市名科研專家工作室。
搭建校長、教師成長成才“立交橋”
光明小學教師馮岸濤從教僅兩年,就在深圳市2019年小學科學教師實驗操作與創新技能競賽中,奪得全市之冠。隨后,馮岸濤代表深圳市參加省賽,榮獲一等獎、創新獎。
育才由育師始。“高質量教育的核心要素之一是高素質教師,過硬本領是教師創新的源泉和基礎。”光明區政府部門負責人介紹說,為解決好“高素質”問題,光明區精準培訓直擊專業發展“痛點”,構建線下+線上、分級分梯次的校長、教師成長成才“立交橋”。
在打造光明教育品牌、建設區域教育高地的關鍵時期,學校管理層應如何精準發力、科學引領?前不久,光明區中小學舉辦校長暨中層干部、“卓越百人”學員暑期培訓活動,量身定制培訓。
“教育要發展關鍵看學校,學校要發展關鍵看校長,校長的素質直接關系到學校的辦學質量與效益。”光明區教育行政部門相關負責人強調,教師隊伍要強起來,校長隊伍先要強起來。光明區致力于培養能“打造高品質學校”的高品質校長,支持校長大膽探索,創新教育思想、模式、方法,形成教學特色和辦學風格,營造教育家脫穎而出的制度環境。
為在教師隊伍中培育更多精兵強將,2019年12月,光明區依托深圳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光明分院,高起點打造光明區教師發展中心。該中心全面調研分析光明區教師隊伍的總體狀況、存在問題,以提升培訓質量為主線,制定光明區教師培訓3年行動計劃。光明區教師發展中心以“三名工程”為抓手,優化資源配置,推動教科研訓一體化。光明還通過教師培訓區-校兩級聯動工程,打造“教壇新秀—教學骨干—學科帶頭人—名師—名匠”層層遞進的五級成長體系。
今年暑期,光明區外國語學校就分學科同步開展中小學教師暑期研訓。為擴大覆蓋面,光明區遴選基礎條件好、教學質量高的中小學校,建設教師發展基地,充分發揮學校培訓主陣地優勢,開展教師跟崗培訓、師范生實習等活動。
提高教師質量,必須做實、做優教師培訓。如何讓教師整體素質、崗位職責履行齊頭并進?光明區在教師培訓中,需求、實效“兩手抓兩手硬”。該區以問題和需求為導向,開展分類分層分科分段精準培訓,構建中高考改革、信息技術、教科研能力提升等專題培訓體系。內容更實用好用,方式更豐富多彩,光明區努力將線下面授與網絡研修相結合,集中研訓與自主學習相結合,強化互動式、參與式、菜單式培訓。該區還正在探索培訓學分管理、學分銀行,搭建教師培訓與學歷教育銜接的“立交橋”。
青年教師是光明教育未來的中堅力量。光明區關注支持青年教師發展成長,由全國優秀教師、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省市名師組建的領頭雁,通過名師工作室建設等載體,帶動青年教師雁陣成長成才。深圳市王婷教育專家工作室就帶動一批優秀校長、教師骨干,在開展1000多節研討課例中共同成長。
光明區教師發展中心成立以來,舉行了多場線上線下教師培訓、名師云課堂,惠及各中小學校長(副校長)、“卓越百人”第二期學員、學校中層正職、各科教師等。培訓為教師成才搭建了“青云梯”。光明區培養出本區首位全國百佳優秀教師和全國優秀教研工作者、首位廣東省特級教師、兩位深圳市地方級領軍人才等。
“輸血造血”夯實師資均衡根基
近日,光明區教育部門正在積極有序地推動第七批公、民辦學校教師交流任教,114名教師將奔赴交流的崗位,促進該區公、民辦中小學教育進一步融合發展。
民辦學校、學前教育、偏遠學校曾是光明教師隊伍建設的短板之一,教師流動性較大、素質不高是其中突出的問題。近年來,光明區打出組合拳,努力補齊民辦學校、學前教育、偏遠學校等師資建設短板。
逐一、跳躍、取中三類列表法的優缺點分別是什么?在給光明書院學生上《嘗試與猜測》一課時,光明區東周小學教師范曉敏以學生作業為課例,引導學生一次次試、一次次悟,并帶領學生舉一反三。東周小學與光明書院開展結對幫扶工作以來,已相互輸送10余名結對幫扶教師。
為快速提升區域教育的整體質量,自2014年起,光明區在省內率先實施公辦、民辦教師交流任教制度,并逐步拓展交流的形式和層次。光明區教育行政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該區通過“被幫扶校點菜、幫扶校主廚”的方式,強健被幫扶校教師專業發展的“軟肋”,促進民辦學校提高教育教學、管理水平。民辦學校每年選派50名教師到公辦學校交流任教、進修,公辦學校每年至少選派50名中級及以上職稱教師到民辦學校支教,到2021年公辦教師交流比例達15%以上。經過不斷學習、練兵,被幫扶的民辦校教師的課堂逐漸變得高效。
滿意度超過90%,誠銘學校學生給在線教學課程打出高分。正是由于光明小學主動幫扶誠銘學校,兩所學校校領導、學科行政、科組長、備課組長形成聯動機制,民辦學校學生也能共享優秀線上教育成果。
“教師隊伍的均衡是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的基礎。”光明區教育行政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該區聚焦人事管理、編制管理、崗位設置、職稱評審等方面,找準“痛點”,實施均衡優質行動。光明區深入推進區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校長交流輪崗,實行教師聘期制、校長任期制管理,推動人員和編制在區域、學校及學段之間動態調整。光明區還將交流任教經歷,作為教師申報高一級職稱評聘和評優評先的重要參考。近年來,該區教師數量、職稱比例、學科結構日漸均衡、優化。
輸血更造血。為鼓勵教師提升學歷達標率,光明區對在職取得碩士及以上學歷的教師,給予70%的學費補助。該區力爭在2021年前,將公辦中學研究生學歷教師比例由25%提高到40%。
為提升穩定性,光明區提高民辦學校、幼兒園教師從教津貼。光明區對民辦學校和幼兒園津貼發放加強監管,確保教師提高工資待遇。光明區民辦學校、學前教育、偏遠學校教師得實惠,教育教學、工資待遇水平持續提高。
教研為光明區培育更多“課改探路者”
瘋狂的雞蛋、愛上空氣炮、百變氣球罐等“非常”實驗器材簡單,由于非常新穎的實驗設計,產生讓學生大為驚奇的實驗效果。今年3月,“始于驚奇 濡以文化——以‘非常’實驗引領中學物理創新教育的研究與實踐”這一課題,榮獲2019年廣東省教育教學成果獎特等獎,是深圳市僅有的兩個特等獎之一。該課題主要由光明區馬山頭學校副校長朱建山等5人完成。
為讓更多教師從“教書匠”成為“大先生”,光明區注重發揮教研的領航作用,努力營造名師輩出的良好生態。近年來,光明區著力打造深圳市教科院光明分院等教研“強引擎”,加強研究、指導、服務,建立教師廣泛參與的教研機制和平臺,引導更多教師在破解教學難題中提升教研水平,以研促教、以研興校。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在高水平教研助推下,廣大光明教師快速應戰,從“十八線主播”一路晉升檔次,共同書寫了“光明教育云課堂”高質量答卷。“停課不停學”期間,光明區教研員作為重要“領路人”,以教研促教改,指導教師協同作戰,轉變教學、學習組織等方式。中小學校各學科教師團隊各展所長,為學生獻上在線教學“自助餐”。其中李松蓢學校教師團隊積極開展在線教學改革,通過合作學習提效率、課前活動巧激趣、自主學習明任務、多種技術助教學、多樣學習更快樂等五大策略,培養愿學、樂學、善學、會學的學生。
單項式除以單項式這一知識點,跟登月有什么關系?馬山頭學校黨支部書記、校長薛森強將我國探月工程短視頻導入新課,既引導學生將數學知識用于現實生活,又強化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深圳市教科院光明分院努力做好教研成果轉化推廣,引導廣大教師發揮專長,努力成長為課堂“首席指揮”。他們基于學生學習水平、偏好等學情,把教研成果迅速轉化為教改課改行動,促進課程與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積極探索游戲化、項目化、主題化等新型教學模式。
兵強馬壯,戰果豐碩。在深圳市教育科學規劃2020年度課題中,光明區5個重點課題全部立項,一般課題達28項。5個課題獲2020廣東省強師工程立項,2020年廣東省教研院STEM專項獲批1項,3個課題獲得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粵港澳大灣區教育國際示范區建設專項立項。
如今在光明,人才引領教育、教育集聚人才、人才與教育良性互動的教育生態正逐漸生成,優秀人才爭相從教、教師人人盡展其才、模范教師不斷涌現。光明教師正抒寫追光者、筑夢者的育人故事,奏響新時代的教育弦歌,匯聚起向一代代學子“傳授已知、更新舊知、開掘新知、探索未知”的磅礴力量。高質量的教育正助推光明創造更光明的未來。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