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美女,免费看av不卡,芒果视频成人app,中文欧美日本在线资源

您好,歡迎來到教育裝備網!登錄注冊新賬戶

http://www.prostar-power.com/zt/2022/ceeia/
全國教育辟謠平臺

世界有你,無言也暖——2020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候選人群像掃描

http://www.prostar-power.com2020年09月07日 11:39教育裝備網

  這是一個平凡而偉大的群體。

  平凡,在于他們日復一日耕耘在三尺講臺,就像一顆顆小小的鋪路石,有的只是一份忙碌與充實。

  偉大,則在于他們擔負著為國育人之重任,傳遞知識,塑造心靈,有著教導孩子成長成才的巨大魔力。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教師。

  當時間的指針指向9月,當我們再次在心中輕聲默念出這兩個字,不知怎地,就突然濕了眼眶。

  把時間的指針往回撥。年初,一場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教師群體置身其中,奮力作答,全國高校多個附屬醫院組織白衣戰士奔赴湖北疫情一線,與時間賽跑、與死神抗爭;疫情之下,開學延期,但學生成長不能延期,為了全國兩億多大中小學生居家學習,各地教師大膽創新,網上錄課、直播、遠程輔導,為“停課不停學”交上了優異答卷;扶貧先扶智,一大批教師承擔起脫貧攻堅的時代重任,從校園走向田間地頭,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時代需要引領者。我們不妨再把視野拉長,一起思索,在新時代,如何詮釋教師的使命?

  帶著這一問題,讓我們一同走近今年的66位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候選人,聆聽他們的故事,看看他們用行動給出了怎樣的答案。

  (一)

  您為什么還要來?明明知道毒瘴彌江城,前方的路布滿荊棘。鎧甲披上身,留給世界一個無畏的身影,只因對這腳下的土地愛得深沉

  從廣州到武漢,無座補票。

  在3月18日召開的廣州市疫情防控新聞通氣會現場,主持人手里的一張車票成為焦點。

  車票信息顯示,乘車人已84歲高齡。這時,很多人的腦海里已自動浮現出了一位長者在高鐵餐車上滿臉倦容的那張照片。

  他就是廣州醫科大學教授鐘南山。

  一位知名疾控專家,夜馳江城,沒有座位,就這樣待在餐車一角,閉目養神。

  那天是1月18日,星期六,他從深圳搶救完相關病例回到廣州,當天下午開會時接到通知趕去武漢——航班已無機票,高鐵票也非常緊張,臨時上車的他被安頓在了餐車一角,剛一落座便拿出文件研究……

  兩天之后,“肯定存在人傳人”“14名醫務人員感染”“沒有特殊的情況,不要去武漢”,他接受采訪時的回答,拉響了警報。

  同樣是1月18日這天,另一位73歲的老人也臨時補了無座票,坐慢車從杭州輾轉到了武漢。她擠在兩節車廂之間的列車員休息室里,一路都在和隨行的兩位醫生討論研究這場疫情。

  她是浙江大學李蘭娟院士。

  4個多月中,李蘭娟3次主動請纓遠赴武漢。2月1日,她率醫療隊出征,進入專門收治重癥病人的武漢大學附屬人民醫院東院,一直工作到3月30日。那張讓無數人淚目的口罩壓痕照片就是在這期間拍攝的——

  壓痕已經深深嵌進了皮肉里,印跡和皺紋已然難以分清,溫暖中飽含力度的笑容令人心疼卻也安心。

  此次出征武漢時她說:“這場戰役不成功,我們就不撤兵!”5月31日,她第三次前往武漢,了解集中核酸檢測排查情況,根據對4組重要數據的分析,她表示,武漢是安全的,武漢人是健康的。

  在這場疫情中,很多人憑借一句“共產黨員先上”,認識了一位來自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的“硬核醫生”,他叫張文宏。隨后,他金句頻出——

  “為了人民的利益,這事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

  “按照這些標準來,出了事我來承擔!”

  “流感不是感冒,就像老虎從來不是貓。”

  “你在家不是在隔離,你是在戰斗。”

  ……

  他專業素質過硬,對疫情的判斷準確,有原則、講擔當。同時,他談吐幽默風趣,說話實在樸實,他的話,網民都愛聽。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鐘南山、李蘭娟、張文宏……作為國民偶像,他們自覺把個人的生命與祖國的命運交織在一起,同時作為師者,他們也把為黨育人、為國育人作為崇高使命,他們的人生,熠熠生輝。

  作為廣州醫科大學教授,鐘南山從醫從教一甲子,是當之無愧的醫學教育改革的推動者,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拔尖醫學人才。他本人的成就毋庸置疑,“中國的醫學生都學他寫的教材”。

  疫情期間,鐘南山辦公室共收到250多封群眾來信。他雖不能一一回信,但卻認真閱讀。其中來自青少年與小朋友的信,鐘南山尤為珍視,并親自回信,寫下對青少年的寄語。

  對浙江大學的醫學生來說,李蘭娟依然是那個在課堂上誨人不倦、指引他們奔向人類健康共同體的“李奶奶”。

  執教近五十載,作為一名優秀教師,李蘭娟還在堅持給浙江大學各年級的醫學生們上課,還會根據每位研究生的特點專長、個人興趣,為每個人制定個性化培養方案。

  “我們這一輩要為青年人跑出一個好成績,也期待青年人將來跑出更好成績。”在一堂思政公開課上,李蘭娟鄭重寄語浙大學子,希望他們在國家最需要的地方綻放青春。

  作為國內頂尖學科的科主任,張文宏的忙碌可想而知,但作為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教授,他見縫插針,把一天中最能靜心思考的時間給了學生。

  早晨6點半,為學生開題仔細斟酌;午休時間,為課題數據把關,幫學生尋找解決方法和思路;凌晨兩三點,耐心回復學生郵件、細心審改學生論文……在學生們看來,即使辛勞,即使疲憊,他展現的永遠是精力充沛輕松微笑的一面。

  年逾古稀的天津中醫藥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張伯禮,率領中醫“國家隊”進駐江夏中醫方艙醫院,中醫藥憑借出色表現實力“圈粉”,成為新冠肺炎治療“中國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一名師者,他的心思很細膩。他說,貧困生拿助學金不用在同學、老師面前演講,“之前有的孩子說著說著會哭,我看了很傷心,這會再次傷害他們”。

  他還先后捐出個人獲得的“吳階平醫學獎”等獎金200余萬元,設立“勇搏”基金,獎勵品學兼優的學生。

  在今年的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候選人中,有太多可歌可泣的可愛臉龐。

  他們是醫者,逆行而上,用無畏守護家國平安;他們也是師者,以專業學識和高尚道德情操為國培育一大批高層次醫學人才,把愛國、擔當、奉獻的種子撒播在了學生心中。

  “此次戰疫中,我們所獲得的成績,離不開深埋在血脈中的紅色基因。”南昌大學教授、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院長張偉,把高尚的醫療品德作為醫療人才培養的重中之重,并把紅色教育貫穿于教學工作始終。

  35年培養2萬名感控“種子”,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感染控制中心教授吳安華,是此次疫情防控中為數不多“打滿全場”的專家之一。有人問他,這么拼命圖什么?他回答:“不圖什么,一生所學,報效國家,是我的責任和使命。”

  “科學研究不是為了發文章,推進臨床工作和人才培養更重要。”身處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第一臨床學院教授胡豫,用醫者與師者的擔當使命,為學生們上了一堂最生動的思政課。

  ……

  去時無畏歸無恙,一腔鐵血書丹心。

  他們來自腳下的土地,也以無我之姿,回報生于斯長于斯的大地。他們是大寫的師者。

  (二)

  貧如王屋太行山,您愿做那移山的愚公。巍巍高原、偏遠山區、貧困村落……您把知識的種子撒播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也在那里,點燃了希望的火種

  這個夏天,張桂梅又送走了一屆大山女孩。

  今年的高考成績出來后,張桂梅的手機一直響個不停,一群山區女孩向她們的校長“報喜”。

  云南省麗江市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是一所專為貧困山區女孩創辦的學校,10多年來,這里先后有1600余名女孩考上大學,走出大山,張桂梅也為之付出了半生心血。

  為大山女孩提供教育機會,阻斷貧困代際傳遞,讓她們有機會飛越自己原本的人生,實現夢想,這是張桂梅的信念。

  為此,她幾乎沒有娛樂,沒有假期,沒有自己的生活。

  她每天從清晨的教學樓巡視開始,然后站在二樓,手持喇叭,催促學生跑步進教室。到了假期,她就帶著面包、礦泉水,坐車去山里家訪,她的家訪路長達12萬公里,相當于繞地球3圈。

  當看到這些大山里的女孩拿著大學錄取通知書,笑靨如花,張桂梅便覺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這個夏天,雨水格外多。

  又逢汛期,河南省羅山縣彭新鎮公山教學點教師李化勇再次蕩起了船槳,赤腳劃船,義務護送學生去水庫對面的教學點讀書。

  38年間,小船劃破了8艘,乘船的孩子們一個個離開了學校,離開了家鄉,走向人生更廣闊的舞臺。

  38年間,青絲變白發,李化勇仍然在執著守護著鄉村。不讓一個孩子輟學,通過教育點亮孩子們的人生,李化勇信念堅定。

  彭新鎮是勞務輸出大鎮,90%的學生家長外出務工,李化勇常常從微薄的工資里,拿出部分錢來資助留守兒童和貧困學生,每學期初,他都要整理留守兒童檔案,建立家庭聯系卡,讓學生從關愛中尋求前進的力量。

  這個夏天,22名山里娃看到了更大的世界。

  他們是貴州省從江縣大歹小學的學生,第一次走出大山。他們來到貴陽,看到了大白鯨、企鵝和海獅,一路上驚奇聲不斷。

  這次夏令營之所以能成行,得益于貴陽市南明區南明小學的對口幫扶。2019年,南明小學校長曹鳳英帶隊入駐大歹小學,進行定點幫扶。

  讓山里娃和城里娃一樣享受優質教育,是曹鳳英的教育扶貧信念。

  從教育引導孩子們洗手洗臉開始,她請來城里的藝術專業教師給孩子上課,請專業的團隊給孩子做拓展訓練,所有孩子都進特長班,她想讓孩子們知道,只要通過努力,就可以走出大山,改變自己的命運。

  扶貧必先扶智。教育脫貧攻堅,離不開一大批奉獻自我、燃燒自我的教師。他們站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自覺超越個體的小歡喜,安心教書、靜心教書,以崇高的精神,托起了共和國教育的底部。

  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日照強烈,積雪終年不化。

  17年來,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縣教師建紅堅定地駐扎在這里。在這樣一個“老、少、邊、窮”地區,不知多少次,她翻山越嶺到牧民家中勸說學生回校學習;不知多少次,她苦口婆心地向牧民講解學習能改變命運。

  她皮膚黝黑、臉上掛著高原紅,身軀小小,卻能量巨大。

  建紅先后擔任過3所學校校長,3所學校都發生了顯著變化。在民族地區從事基礎教育,她一直堅持雙語辦學,狠抓寄宿制、信息化建設,發掘傳承本地區民族文化、探索出了特色辦學的路子。

  我們身處的大地,正因為有了像建紅這樣的教師堅守付出,才有了很多令人欣喜的變化。

  17名、54名、93名、120多名……不斷增長的學生數量背后,是越來越多村民對教師程風的認可。

  江西省鄱陽縣北塘小學是一所瀕臨撤并的學校,如何讓其重新煥發生機?程風總結出了自己辦學的“三件寶”——家訪、匯演、團隊好。簡單的七字法寶背后,是程風無數個夜以繼日的付出。而不斷回流的學生,是對她最好的肯定。

  如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縣的農村也掀起了尊師重教之風,許多家長從“孩子學習差不多就行”,變成“砸鍋賣鐵也要讀書”。

  這一轉變,離不開烏魯木齊縣第一中學教師徐桂英的默默耕耘。30多年來,徐桂英用瘦弱的身軀,家訪了數不清的貧困學生家庭。漸漸地,該校貧困生輟學現象消失了。在她的引領下,教師們紛紛走村入戶,到學生家中做宣傳動員工作,引導農牧民重視教育,用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為承擔起脫貧攻堅這一時代重任,更有大批師者,走出校園,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把成果留在農民家中,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蓬勃力量。

  “越是貧困、生態環境脆弱的地方,發展沼氣的意義就越大,也就越需要我們。”在云南師范大學能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張無敵的影響和推動下,云南偏遠農村山山寨寨里的村民們,改變了打柴的習慣,村寨的人畜糞便得到了有效的管理和利用,疾病傳播途徑減少了,原先一座一座幾乎被砍禿了的山,又變綠了。

  “科技成果不能放在檔案柜里,要讓它為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發展作貢獻。”西南大學教授、油菜專家李加納帶領團隊成員吃住在農民家,促進黃籽油菜新品種的推廣應用,已累計為農民和農業加工企業增收增效超100億元。

  與田野為伴,與小麥為友。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和重要的經濟地帶,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區域。河南科技學院教授茹振鋼通過對小麥品種不斷改良,讓小麥畝產值不斷攀升到新高度,留出更多空間發展生態,減少水土流失。

  稻花香里說豐年。作為農學專家,沈陽農業大學教授陳溫福深知糧食是中國人生存的根基。從課堂、會場到機場再到田間地頭無縫銜接,他率領東北超級稻育種團隊培育的16個超級稻新品種,在東北稻區累計推廣1.47億畝,覆蓋率達60%,增產稻谷83億公斤。

  (三)

  您是那翅膀下的風,給學飛的鳥兒帶來展翅的助力。您也筑最美的夢,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引領。您用愛編織階梯,只為讓孩子們摘下天邊繁星,覓到幸福天虹

  關心地球涼熱,也關心人情冷暖。

  去年高考結束后,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一中地理教師蘭會云做了一件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情。

  他帶領著一群十八九歲的少年,用了半個多月的時間,騎行1800多公里,跨越5個省份,最終抵達上海。地理課本上一個個名詞,成了孩子們眼前的風景。

  這場騎行引來全網艷羨,但蘭會云做的遠不止此。

  今年的世界地球日,蘭會云買來顏料,帶著學生給全校的170個井蓋“涂鴉”;母親節,蘭會云讓學生們給母親準備一份節日禮物或幫媽媽做件事;課余時間,他帶領班里學生去慰問孤寡老人和留守兒童……

  從分數和試題中走出,去關心糧食和蔬菜,關心身邊的每一個人,蘭會云這種充滿愛和溫暖的品格教育,帶給學生的是一種受用終身的力量,他以實際行動踐行著育人使命。

  讓我們再把視線移到課堂。一場公開課上,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學物理教師林立燦除了講授基礎知識,還模擬了一場“天宮一號”空間站的對接過程。

  這樣的“標新立異”之舉,林立燦不是第一次做。

  2014年9月,在伽利略誕辰450周年紀念日上,林立燦向省航空學會借來熱氣球,親自上陣,在60多米的高處,將兩個質量分別為3公斤和5公斤的鉛球同時“靜止釋放”,做自由下落對比實驗。

  “物理是有血有肉的,不是干巴巴的公式啊,那多無趣。”教育教學方式的創新,不僅點燃了學生向著未知探索的火光,而且讓學生獲得了磨礪頭腦的方法和力量。

  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而給學生扣好“第一粒扣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是育時代新人的根基。

  每天早晨,清華附小校長竇桂梅都會站在校門口,微笑著豎起大拇指或行鞠躬禮迎接學生,一站就是10年。

  有必要嗎?有人問。她回答,這個習慣幫助我認識每一名學生,也讓他們知道,在這所學校里,有一個能夠時時為他們豎起大拇指、值得他們信任的人。

  一個又一個孩子被她的大拇指點亮,她也受此啟發,構建了學校成志教育育人體系,引導學生們樹立理想抱負,并付諸實踐行動,將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細落小落實。

  山那頭、河對岸,打開門就是越南,走兩步就是東盟,這里是陳留工作的地方——位于祖國邊陲的廣西崇左市。

  在她所在的廣西民族師范學院附屬第二小學,特色德育課程相對薄弱。為此,她帶領課題組教師,整理有關邊境的傳統壯鄉文化資源,以課程開發為載體,開發出具有邊境地域特色的德育課程,讓孩子從小把祖國銘刻在心里,把界碑“豎”在心中,扎實培育孩子的家國情懷。

  很多時候,最鮮活的育人思政教材,就在我們身邊。

  疫情期間,武漢市解放中學思政課教師吳又存主動請纓,成為一名志愿者。戴上小紅帽,雪地里分發蔬菜,爬樓為居民送藥,他每天早出晚歸,忙得腳不沾地。

  “吳老師,您難道不怕感染嗎?”有學生關切地問。

  “也怕,但國家有難,匹夫有責。”他答。

  復學后,在學校操場上,他邂逅了一名戴著口罩的九年級男生,這名男生硬是塞給他一個紅紅的大蘋果,微笑著說:“希望吳老師平平安安。”

  對吳又存來說,在戰疫中的示范引領,和千萬市民在抗疫戰斗中凝聚起的“武漢精神”,就是最有力量的育人思政課。

  用愛和責任感來激勵、喚醒和鼓舞每一名學生,是師者的崇高使命,也是育人的核心要義。

  讓每一個農村孩子都能有自己最好的發展,這是黑龍江省泰來縣大興鎮中心學校校長李果的育人目標。他堅持在一窮二白的農村初中開辦中職,成就了本鄉鎮1500多名涉農職業高中畢業生,為當地留下了數百名適用人才,學生發展呈現出多點成才的局面。

  浙江省舟山市嵊泗縣初級中學教師范群,將班上的學生分成幾組,組成“雁行小隊”,每逢周末,由家長帶領一小隊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有拜訪民間老藝人學習小手藝的,有走進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的,有在家學習包餃子的……孩子們在“飛行”中成長,感悟人生的道理。

  幫助每一名求知若渴的學生點亮心中的夢想,鼓勵他們前行。從打工妹到大學教授,在東北師范大學教授高夯的鼓勵下,函授生林萍充分挖掘自身數學潛質,考研讀博,今天已經成為東北師大數學系的一名教授。

  ……

  教書育人,教的是知識,培育的是心靈。

  以愛做底色,珍視每一名學生的稟賦和潛能,尊重孩子們的天性,讓他們的每一種個性、每一種夢想、每一種嘗試都得到應有的關注和發展,才能真正培養出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對此,他們做出了榜樣。

  (四)

  恰若一束火光,散作漫天星辰。都說眾行者遠,您不僅自身是能量發光體,還用這光芒照亮同行者,給更遠的遠方帶去了向上生長的力量

  如今,雖已是84歲高齡,但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劉永坦仍耕耘在科技報國、教書育人第一線。

  從20世紀80年代起,劉永坦堅持自主研發新體制雷達,帶領團隊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為祖國海疆雷達打造“火眼金睛”,讓我國海域監控面積從不足20%到全覆蓋。

  在北疆之地靠什么集聚人才?有人用“磁鐵效應”來形容新體制雷達團隊組建過程中的高端人才集聚效應,其形成的關鍵在于有劉永坦這顆磁力巨大的“磁核”。

  在這顆“磁核”吸引下,近40年來,一大批同心筑夢的青年學者來到冰天雪地中,來到他的身邊。劉永坦親手培養的這群敢啃硬骨頭、放棄優越條件的年輕人,將熱血與青春揮灑在東北大地,建立起一支使命必達的雷達科研“鐵軍”。

  學生們都表示:有坦先生“把舵”,干得有勁兒!有坦先生指路,千難萬難都敢闖上一闖!

  又一個子夜來臨,蘭州交通大學教授王良璧辦公室的燈依然亮著。

  對流傳熱是傳熱的主要形式。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對流傳熱的機理,王良璧針對幾個同仁公認的“老大難問題”,逆難而上,展開了艱苦的研究。他指導的研究生與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合作研發的二次流強化傳熱的換熱器產品,已在我國鐵路機車上使用。

  同時,作為甘肅省流體與熱科學教學團隊負責人,他帶領青年教師一起做實驗,常常討論問題到深夜。在他的耐心引導下,多名青年教師已成為學校教學和科研的中堅力量。

  一個人可以走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遠。

  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小學學齡兒童凈入學率達99.94%,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4.8%,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連年走高,達到了51.6%。相關指標已經達到世界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也就是說,當下,數量已不再是教育面臨的最大問題,教育質量的提升則更為緊迫。而質量提升的最核心要素是教師,在這一過程中,發揮名師的指引和輻射作用尤為關鍵。

  如何帶動更多的人?如何促進特殊教育高質量發展?這是四川省瀘州市特殊教育學校教師肖敏一直苦苦思索的問題。

  2019年1月,她領銜的國培計劃名師領航工程名師工作室獲批成立,隨即在汶川、崇州、宜賓、瀘縣、昆明等地開展團隊研修、教學研訓、送教到校等。

  10個月后,由工作室成員負責的工作室相繼成立,聚成一團火,散作特教星,從帶動一所學校到輻射更多教師,肖敏做到了。

  作為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廣西理工職業技術學校教師陳良主動服務廣西少數民族地區30多所職業學校,為職教教師在教育教學、課題研究、技藝提升、個人成長等方面提供幫助,每年受助教師達2000多人。

  在陳良傳幫帶的教師中,涌現出了一批德藝雙舉的民族技藝師資隊伍,為少數民族技藝的傳承發展提供可持續的保障。做年輕教師的引路人,陳良做到了。

  以黨的十九大和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為標志,“發展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為我國新時代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奠定了基調,指明了方向。要實現這一目標,校際之間、區域之間的整體幫扶同樣很重要。

  “我們要構建朋友圈,和伙伴們在教育的道路上一同前行。”說這話的,是重慶市人民小學校長楊浪浪。

  在楊浪浪的帶領下,學校以幫扶帶進步,開展“百校牽手”“領雁工程”,通過影子校長工程、教師“1+1”跟崗研修,與全市38個區縣108所縣級、鄉村學校建立幫扶機制,促進城鄉共進。

  在重慶市人民小學的眾多伙伴中,有區縣中心區域的當地優質小學,有少數民族聚居地的希望小學,也有三峽庫區深處的搬遷小學、大山深處的寄宿制小學。

  針對不同區域、不同學校的不同發展現狀,楊浪浪帶領學校的特級教師、骨干教師做調研,擬方案,抓落實,在教育幫扶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校一品、一校一策”的精準幫扶模式,真正實現資源共享、教師成長和品質提升。

  新時代,“互聯網+”給我們帶來新的想象。

  在竇桂梅的帶領下,清華附小在全國有20余所協作校和實驗基地,建立互聯網學校,開展“空中課堂”,每周5節示范課在900個扶貧縣的3800個遠程教學站直播。

  一根網線,一臺電腦,教育幫扶真正突破了地域限制,優質教育的種子在各地生根發芽。

  “在太陽底下,沒有比教師這個職業更光輝的了。”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的這句話至今仍在流傳。

  三尺講臺系國運,一生秉燭鑄民魂。人民教師之所以充滿光輝,不僅在于他們對其執教的知識和學生負責,還在于他們把自我自覺融入時代,對置身其中的社會負責。

  他們自身是能量發光體,更是培育骨干教師的“特種部隊”,是改造教育氣候、促進教育均衡的示范性力量。

  他們滿腔熱情投身教育事業,努力做好塑造學生的“大先生”,擔當起了為祖國、為人民培養接班人的時代大任。

  他們以時代需求為己任,從當下的自我出發,身體力行地去關照社會,把仁愛和力量奉獻給所站立的地方。

  他們把自己的命運和國家的命運捆綁在一起,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人民教師偉岸的身影,他們構筑起推動國家和時代前行的重要力量。

  世界有你,無言也暖!

(來源:《中國教育報》 )
聲明: 本網部分文章系教育裝備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目的在于信息傳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新聞稿件和圖片作品的內容、版權以及其它問題的,請聯系我們。
名企展播 申請加入
行業訪談
第86屆中國教育裝備展示會
2025第十一屆亞洲教育裝備博覽會
第86屆中國教育裝備展示會《展會會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留坝县| 开江县| 罗城| 金华市| 靖边县| 勃利县| 江北区| 黄浦区| 洛宁县| 武强县| 广南县| 台北市| 读书| 诸暨市| 巴马| 双桥区| 大同市| 柳江县| 莱阳市| 通江县| 岐山县| 六盘水市| 兴安县| 兴义市| 沛县| 巴林左旗| 叙永县| 丰都县| 鸡西市| 报价| 邹平县| 丹巴县| 垣曲县| 南投市| 深圳市| 烟台市| 昭觉县| 通渭县| 贵德县| 壤塘县| 即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