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當代教科書話語體系的方法論
http://www.prostar-power.com2020年08月26日 11:01教育裝備網
教科書話語體系建設有助于提升學校教育質量,有助于樹立文化自信、學術自信和教育自信。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王攀峰教授的《教科書研究方法論》一書全面系統地探討了教科書研究的理論和方法,致力于揭示其內在邏輯和研究理路,為提升當代教科書話語體系的方法論自覺,推動獨立形態“教科書學”的形成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話語體系:“道”“術”合一
作者揭示了教科書話語體系中“道”與“術”相互依存、整體統一的關系。“道”即教科書研究的方法論原理,主要涉及教科書研究的理論基礎和思想方法,包括基本理論、研究邏輯、思想原則等;“術”即具體的教科書研究方法,主要涉及教科書研究不同階段使用的方法、技術和手段。教科書研究方法體系是由“道”與“術”兩個部分共同組成,兩者彼此聯系、相互作用。作者認為,教科書研究是哲學方法論指導下的科學研究,包含著某種意義的方法論原理與內在之“道”,同時教科書研究還需要具體方法的支撐,“術”是通達教科書本體之“道”的中介與路徑。既沒有離開具體方法的單獨方法論,也沒有不具有方法論意義的具體方法。在這個意義上,“道”與“術”共同構成完整的教科書研究方法體系。
學科視角:從“單”到“多”
作者指出,在70多年的發展中,教科書研究方法論經歷了從“單學科”研究到“多學科”研究的發展路徑。最初的教科書研究是在教育學的學科框架中進行,其研究方法也是借鑒和運用教育學科的研究方法。盡管教育學的理論和方法起初推動了教科書研究的興起和發展,但是卻難以為教科書的現代化發展提供助力。20世紀90年代始,多學科的方法論開始對教科書研究領域產生影響。多學科研究打破了單一靜態的研究方式,逐步形成多元混合的研究方式。這些理論與方法包括話語理論、媒體理論、源自社會學背景的結構主義方法、文化研究的媒體實踐、關于媒體影響的傳播研究、教育學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等,學者們將之整合應用于教科書領域,致力于解決教科書領域的獨特性問題,使之成為適合教科書領域的研究方法體系。
分析路徑:“動”“靜”結合
作者主張,教科書研究在分析路徑上應遵循“動”“靜”結合的原則,注重靜態分析與動態分析的統一。靜態分析是將教科書視為一種靜態的課程文本,從文化學、教育學、心理學等視角出發對教科書文本內容進行分析,揭示教科書在文化知識、思想道德、認知發展和出版編制等方面的現狀和問題。動態分析是將教科書置于課程開發和教材使用背景下的研究,關注教科書與學校文化、教育目的、教學過程、教材受眾等各種影響因素的相互作用,旨在了解教師、學生、教研人員、社會大眾等不同主體對教科書的態度看法,教科書的實際使用效果,教科書從編寫、審查、出版到使用的整個過程。教科書研究應依據研究問題的性質和特點,采用多元互動的分析路徑。
研究方法:“質”“量”并重
作者提出,教科書研究應遵循“質”“量”并重原則,加強量化研究方法與質性研究方法的結合。量化研究方法是對教科書中可以量化的部分進行統計和測量,運用標準化的工具收集和采集數據,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解釋,探尋不同變量之間的關系,從而驗證假設和得出結論。它主要包括內容分析法、調查法(包括德懷術)、實驗法,其中內容分析法是教科書研究中使用最廣泛、最普遍的方法。質性研究包括話語分析、敘事分析、接受分析、民族志等,它們大多采用訪談、觀察、語言分析等方法對教科書問題進行整體性探究,在歸納的基礎上形成結論,對教科書文本做出解釋性理解,以此揭示教科書文本中難以測量的內容。量化研究與質性研究的結合在教科書研究中十分必要。
話語意義:從“顯”到“隱”
教科書研究不僅關注課程文本的顯性內容和表層意義,而且關注教材話語的潛隱內容和深層意義。作者指出,以往教科書研究使用最多的是內容分析法,經典的內容分析注重類目的統計和頻率的多少,適合于分析大范圍的文本資料,僅限于探討可見的、顯性的傳播內容,脫離了社會文化語境的分析,對于傳播內容的潛在意義、傳播的動機意圖、社會背景、傳播引發的反應等則不加探討。話語分析方法引入教科書領域,則促使教科書研究關注的重點從“語言”轉向“話語”、從“表層意義”轉向“深層價值”。當代教科書研究不僅是一種語言符號分析,而且是一種意識形態分析;不僅關注文本內容,而且關注課程知識生產傳播過程;不僅要關注文本表層意義分析和語言形式的分析,而且要探尋教科書文本隱藏的深層的意識形態和權力關系;不局限于單純的文本形式分析,而且扎根于社會文化情境,揭示課程知識與社會體制、權力結構之間的內在關系。
研究立場:“中”“外”融通
教科書話語體系的建設要堅持國際視野與本土實踐相結合。一方面,要立足國際視野,把中國教科書話語體系的建構置于世界教科書研究發展的宏大背景中,注重借鑒國外教科書研究理論,借鑒國外教科書研究中有益的學術概念、方法技術和分析框架,立足中國實際與國外學界進行深度對話,探尋新時代教科書話語體系的方法論問題。另一方面,實踐上,要觀照中國教科書話語體系的具體性和本土性,確立教科書研究的中國視角和中國立場,致力于推動中國教科書話語體系的思想創新。面向中國教科書建設的現實問題,注重問題導向,是構建中國特色的教科書話語體系的重要途徑。
《教科書研究方法論》從方法論高度深入探討了教科書研究的價值內涵和方法范式,有效分析了教科書研究方法與分析工具,構建了全面系統的教科書研究方法體系,開拓了教科書研究的新視域和新領地,凸顯了教科書話語體系建設的理論自覺和方法論意識,提升了我國教科書研究的理論水平和專業品質。由于它是一部包含著豐富資料和獨到見解的教科書研究著作,還是一本操作性強的教材分析工具書,其讀者群體不僅適用于專業研究者,而且適用于中小學教師和相關實踐工作者。
(作者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