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市實驗小學暑期開展云養殖STEM勞動教育,幫助孩子構建生命觀念
http://www.prostar-power.com2020年08月06日 14:47教育裝備網
這個暑假,嘉興市實驗小學學生以勞動為紐帶,在真實的環境中引入跨學科學習。同時,學校加強與家長的溝通交流,把家長拉入家庭教育的軌道中來形成育人合力,把家庭作為STEM、勞動教育實踐場。一進入暑假,學校就開展了云養殖STEM勞動教育,讓孩子們遠離了屏幕,對生態探究產生了興趣,忙得不亦樂乎!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都在做什么?

勞動技能升級大挑戰:云上探索養殖螳螂解決小區、棚室蚊、蠅問題
“從起初的害怕昆蟲到和小伙伴們一同養殖螳螂,再到研究若蟲的雌雄分類,寫出觀察筆記,我會在每個階它們觀測捕食量是多少?進食時間多少?如何控制運用傳感器控制棲息地溫度,加上控制投食量一起來延長雄性螳螂成熟期… …”,介紹的是一個一年級的小女孩。同學們越做越有體會,讓數據開口說話,解決城市和棚室蚊蠅多的真實問題及背后蘊含的生態問題。
這不,嘉興市實驗小學與安慶市大橋中心學校兩地師生另辟蹊徑,暑假宅家也能相聚云端,比拼勞動技能,把云端STEM勞動教育做的有聲有色,意義非凡。
學生們會通過提出問題,調查、做出假設,頭腦風暴交流、確定并控制變量、建立模型、收集記錄數據、解讀數據、說明結論。余欣怡小朋友說“我養殖的眼斑螳螂,我發現螳螂喜歡縮著身體翹起臀部,時而平直,仔細查閱資料原來是螳螂腹部進入空氣,其它器官受擠壓,而身體是密封的,所以會翹起。”調整學生制作螳螂棲息地、捕食設備,在挑戰性任務中,學會探究,每天完成任務,學生在家長幫助下隨時上傳平臺展示、分享,這樣使他們可以按照自己的節奏開始實踐探究。
“若蟲又要蛻皮了,我這樣拍視頻,能避免了畫面抖動,畫面清晰多了”,同樣是一年級的小男孩陸涵分享到,他正在調試手機支架尋找拍攝最佳角度,除了拍攝、他和小伙伴們日常還會用文字、畫圖等形式,不漏掉每個細節。

同學們的實踐引來了專家的專家關注
教育部教育裝備中心袁勤老師是昆蟲研究專家,著有《中國螳螂》一書,袁老師盛贊了小朋友們的研究“觸及的螳螂養殖應對蚊蠅問題,很有價值,值得關注。”他多次以電子郵件的形式給孩子們發來了相關研究資料,還給師生們指導具體的“研究方向” 。
多元評價促進學生全身心的投入
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做評價機制。每個學生參與的多少,勞動態度優劣、勞動中的創新合作、書寫能力等,一清二楚,一目了然,可追溯、可視化。通過辛苦的付出,讓他們深刻意識到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更增強了孩子的自主能力和責任感,勞動已經內化為一種習慣。

幫助孩子構建起生命觀念、健康的心理和社會責任
課程設計的目標不完全指向傳授生命科學本體知識,而是借助知識的講解,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看待“危機”,理性面對生活的積極態度。方琳涵家長這樣說:小朋友一開始走得比較坎坷,打卡第二天,三只螳螂若蟲中的一只死亡了,平臺上曬出圖片和小伙伴們一起查找原因,改進了棲息地。打卡第七天蛻皮后的若蟲食量大增,食物短缺情況下,網上找到個方法在花壇中捕捉了一只蜘蛛來喂螳螂,但憑“技術”獲得的理論知識到實踐的時候又翻車了,蜘蛛趁著螳螂蛻皮時反殺了螳螂,痛失兩只螳螂,心情降到了冰點,老師引導她從這個意外中提取素材,小朋友查找資料,學習了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系。
據悉,嘉興市實驗小學始終倡導的做中學,學中做,堅守“求新潤實”的辦校宗旨,疫情期間運用信息技術突破傳統教室的新型學習環境,以線上線下混合模式開展云種植STEM勞動教育為契機,疫情后繼續推進混合式教學的常態化,從課程建設的豐富性、系統性、綜合性三個維度構建,形成結構嚴謹、具備特色,系統的課程群。并與安慶市大橋中心學校聯合開展STEM教育,通過直播、設計每節課的任務驅動。
在教科室副主任、STEM中心副主任徐德亮看來,“學校基于STEM理念開發了勞動教育系列課程群,云養殖STEM勞動教育是課程群中的一門課程,初衷是將普適性與高端性并駕齊驅。說普適性是基于項目式的勞動教育學習直指教育初心,任何一所學校都可以平移。高端是立意深遠,創造性勞動中絲毫不丟科學細節和嚴謹性,用這個方式可以更好的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與STEM教育有機結合的勞動教育課是該校明星課程,每學期報名都很火爆,為了讓更多學生能體驗該課程,在暑假之際,應用探索基于線上線下混合的STEM勞動教育的新型模式,旨在增進與各地間同學的了解和友誼,重塑造教學評價和勞動教育發展生態,提供豐富的勞動教育資源,豐富了學生們的假期生活。
來源:禾點點,嘉廣集團全媒體新聞中心記者 許少杰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