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美女,免费看av不卡,芒果视频成人app,中文欧美日本在线资源

您好,歡迎來到教育裝備網!登錄注冊新賬戶

http://www.prostar-power.com/zt/2022/ceeia/
全國教育辟謠平臺

非遺為何在這所學校“活”了

http://www.prostar-power.com2020年08月04日 10:49教育裝備網

  湘繡、湘瓷、小郁竹藝、侗錦、花瑤挑花……這些都是湖南的優秀傳統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20多年前這些非遺項目的保護和發展一度步履維艱,有些非遺項目甚至瀕臨消亡。

  不過,因為一所職業院校的努力,這些非遺項目“活”了下來。這里所說的“活”,是指這些非遺項目不僅得到了保護和傳承,相應產品還走向了市場,大受歡迎。

  這所學校就是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非遺保護傳承與產業振興一直是個難題,高職院校在傳承優秀文化方面也一直心有余而力不足,湖南工藝美術職院是如何破解雙重難題的?

  如何讓非遺后繼有人——

  改變傳承模式,把非遺納入教育體系

  “非遺保護傳承是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責無旁貸。”湖南工藝美術職院黨委書記余克泉說,學校作為湖南唯一的工藝美術類高校,一直把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視為使命,堅持“在保護傳承中培養,在培養中保護傳承”,不僅為非遺保護傳承作出了貢獻,更有力促進了非遺人才培養。

  湘繡發源于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刺繡,是中國四大名繡之一。隨著當代社會的文化變遷,與許多傳統工藝一樣,湘繡也面臨新的挑戰。年輕人不愿從事刺繡,湘繡人才面臨斷層,再加上湘繡產品題材單一、設計跟不上現代審美理念等因素影響,湘繡產業發展一度陷入困境。

  為了使湘繡重新煥發生機,也為了讓偏居一隅的學校闖出一條特色發展之路,湖南工藝美術職院決定擔負起湘繡保護傳承的重任。

  2006年,湖南工藝美術職院開設湘繡專業,聘請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亞太手工藝大師、湘繡代表性傳承人劉愛云擔任專業帶頭人,建立劉愛云大師工作室。2011年,該校又與湘繡骨干企業共建湘繡藝術學院。

  學校改變傳統的師傅帶徒弟教學模式,將湘繡人才培養融入現代高職教育,實施“大師工作室+項目+產品”工學結合、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將項目引入劉愛云大師工作室,按照產品生產流程和“低端產品—中端產品—高端產品”的產品層級,按學年分段,實施產品全流程分級分段式教學組織模式,大師和教授同堂授課,教學過程即生產過程,學生作品即產品。

  經過10余年建設,湘繡專業培養了3000名高素質湘繡新傳人。近3年,湘繡藝術學院學生參加國家級、省級專業賽事獲獎80余項。兩屆中國湘繡文化藝術節共評出“金牌繡女”20名,湖南工藝美院湘繡專業在校生和畢業生占16名。畢業生中有4人獲湖南省五一勞動獎章。該校也因此榮獲“中國刺繡行業培育新人獎”,湘繡教學成果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一項、二等獎一項。

  “原來人才斷層,青黃不接,不僅是我擔心,整個行業都擔心。現在好了,湘繡后繼有人,人才濟濟。”67歲的湘繡技能大師趙蓓瑛高興地說。

  與湘繡專業一樣,該校先后開設了湘瓷、首飾、雕刻等非遺相關專業。目前,該校有23個專業38個專業方向,形成了完整的工藝美術與藝術設計專業體系,在校學生達到8000余人。

  “不可能所有的非遺都開設專業,有些非遺是通過建立大師工作室、開設課程等方式來傳承。”余克泉說,學校引進劉愛云、黃永平、劉宗凡、粟田梅等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2人,成立湘繡、湘瓷、益陽小郁竹藝、花瑤挑花、侗族織錦、民族服飾、木雕等非遺大師工作室和非遺產品設計研發中心10個,組建了專業建設、課程開發、非遺傳承、產品研發等專門團隊18個,覆蓋了學校五大專業群。

  非遺如何滿足現代審美——

  改變非遺傳承形式,用改革提升生命力

  傳承人才培養問題解決了,但是另一個問題還需要解決:在當代,非遺為何沒落了、生命力不強了?

  “非遺不能只停留在博物館里,而應走進現代人生活中。”湖南工藝美術職院校長陳鴻俊說,非遺一定要符合當代人的審美需求,一定要生活在當代人的生活里,才會有生命力,可以說,創新是最好的保護與傳承。

  在湖南工藝美術職院,讓傳統與現代融合,不僅是簡單的產品創新,更是提到了專業群建設與改革的高度。學校以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設計的融合創新為著眼點,推進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教學內容的深化改革。

  根據非遺人才應具備文化研究能力、技藝傳承能力、產品創新能力、傳播推廣能力等四種核心能力要求,湖南工藝美術職院構建了“四能力三模塊”課程體系,即非遺共享課程模塊、非遺特色課程模塊、非遺互選課程模塊,“三模塊”是“四能力”形成的載體,每一種關鍵能力形成都需要三模塊課程共同發力。

  大師、教師、傳承人、學生都是課程建設的主體,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根據教育教學活動和保護傳承活動的實際情況做動態調整,變“死”課程為“活”課程。學校開發了“設計素描”“設計色彩”“立體構成”等共享課程25門,“湘繡技法”“釉下五彩裝飾”“竹制工藝美術品設計與制作”等特色課程33門,“中國傳統文化選講”“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選講”等互選課程26門。

  “一方面,我們將現代藝術設計融入傳統工藝,推進傳統工藝的保護傳承與發展;另一方面,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現代藝術設計,提升設計作品的文化內蘊。”陳鴻俊介紹,湘繡專業、湘瓷專業已成為國家級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示范專業。

  劉瀟女是手工藝術學院首飾設計專業青年教師。她告訴記者,為了傳承保護首飾制作里的花絲工藝、鏨刻等非遺,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里明確,課程里的設計和制作分別占50%。“50%的設計,是讓首飾更加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劉瀟女說,“50%的制作,是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傳統工藝,保護我們的特色文化。工藝是傳統的,設計是現代的。”

  在堅守傳統工藝核心價值的基礎上,該校刺繡設計與工藝專業群從題材、設計、工藝技法、材料、裝裱、衍生品開發等方面進行創新研發,打造“新湘繡”“新湘瓷”等。近3年,師生共同設計創新湘繡320項、湘瓷426項、小郁竹藝75項、民族服飾106件(套),研發湘繡新技法6項、釉下五彩新工藝3項、小郁竹藝新技法2項,其中近400項創新成果被企業采用,有效推動了企業產品升級換代,實現了非遺的活態傳承。

  “我們在省博物館舉辦了‘刺繡當隨時代——新湘繡學院展’,很多企業老員工被震撼到了,作品完全顛覆了他們的想象,他們想不到,湘繡還能這么繡;年紀輕輕的大學生,能夠繡得這么好。”說起湘繡專業的創新,湘繡學院院長唐利群滿是自豪。

  如何推動非遺產業化發展——

  校企融合改變產業困局,在市場中找到非遺新生

  歐瑞凡是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的一個侗錦手藝傳人,為了保護這個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她從政府部門辭去公職,創辦了呀羅耶侗錦織藝發展有限公司,卻沒想到產品幾乎無人問津,不過,在湖南工藝美術職院的幫助下,她打開了銷路。她說:“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的老師對公司的產品進行外包裝的設計,使產品一下子上了檔次,銷售有了大幅度提升。”

  2015年以來,湖南工藝美術職院對口幫扶國家級貧困縣——通道侗族自治縣,該縣服裝企業、土特產企業、工藝品公司、設計公司等,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產品包裝、產品營銷推廣等共性難題。

  于是,學校共投資50萬元,立項校級產業扶貧項目69個,組織教師為該縣企業研發創新產品、包裝設計等近620件套。還與通道縣15家民族工藝品企業簽訂長期戰略合作協議,組建21個研發團隊幫助企業研發新技術、新產品。項目幫扶有力促進了通道企業產品從單一走向融合、從低端走向高端。

  產業化、市場化是制約非遺保護傳承的瓶頸問題,該校主動對接湖南文化創意和工藝美術產業轉型發展需求,讓非遺在產業化、市場化中贏得新生。

  為了推進產教融合,該校刺繡設計與工藝專業群先后和中國工藝美術集團有限公司、湘繡研究所、湘繡城集團、湖南瓷藝堂等33家行業內知名企業深度合作,特別是與湖南湘繡城集團合作投入近4億元,在位于長沙的湖南工藝美術基地共建湘繡產業科教園,該園建筑面積達7萬平方米,集人才培養、新產品新技術研發、高端生產、展示展銷、成果轉化、文化研究與教育體驗、非遺保護傳承等七大功能于一體。“湘繡產業科教園已成為刺繡設計與工藝專業群的實習實訓基地,真正實現了‘專業群建在產業鏈上、二級學院融進產業園區’。”該校副校長夏能權告訴記者。

  同時,該校與益陽市政府共建了湖南工藝美術創意設計園。園區占地671畝,學校位于創意園的核心地帶,與園區融為一體,形成了政校企深度融合、共同規劃、共同建設、共同管理的長效合作機制。目前已完成大學生創意創業街、工藝美術館等的建設,已遴選“印湘工社”等30支學生創業團隊入駐大學生創意創業街。

  夏能權告訴記者,產教融合推動了非遺事業及相關產業發展,“湖南湘繡龍頭企業——湘繡研究所,新蕾部、新苗部兩個大車間全部是我們的學生”。

  為了更好地培養非遺相關產業發展所需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湖南工藝美術職院加強創新創業教育,激活學生創新創業熱情,建設大學生創意創業街、分項目分專業的創業孵化區、湖南工藝美術品設計研發中心、通道侗族非遺保護與研發工作站等,打造師生筑夢—逐夢—圓夢的“眾創夢工場”。

  近3年,該校學生參加國家級、省級創新創業競賽,獲獎68項;6900多名學生通過畢業設計開放展示周、創新創業文化節、創意集市、作品展銷會、美院微商城售賣會等直接參與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線上線下共售賣課程作品近萬件(套);66個學生非遺創業項目落地實施,1250名學生直接參與創業,帶動就業人數突破3000人。

  該校眾創夢工場被評為國家級眾創空間,學校入選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50強,并立項為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高水平專業群(A檔)建設單位。

  實踐者說

  【管理者說】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黨委書記余克泉:

  2006年,湖南省全面部署“文化強省”戰略,并作出了“搶救保護和改造提升湘繡”的決策。我們以此為起點開設湘繡專業,并把成體系保護傳承湖湘特色非遺、服務湖南工藝美術行業產業振興作為學校事業發展的重點。學校開設非遺類專業、課程,引進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建立大師工作室群,成立相關學院,構建并實施“專業+大師工作室+項目+產品”工學結合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建立起職業教育與非遺保護傳承、非遺產業發展共生共榮的發展格局。

  【教師說】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劉愛云:

  作為湘繡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我最關心的問題是如何讓湘繡傳承下去。2006年,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邀請我入校主持湘繡大師工作室,盡管當時已年過七旬,我仍不顧家人反對接受了邀請。10多年來,學校培養了大批新生代湘繡傳承人,制約湘繡產業發展的人才問題也隨之得到緩解。學校依托人才優勢,將傳統湘繡精髓與現代藝術設計、時尚審美融合,打造了“新湘繡”,引領湘繡產業升級換代,大步向前。

  【學生說】

  湖南工藝美術職院廣告設計專業2017級學生王玲芝:

  剛來學校時,就常在展示櫥窗里看到學長學姐們的畢業設計,很多融入了特色鮮明的非遺元素,作品因此“活”了。如何用專業知識為傳承非遺做些什么?如何讓大眾了解非遺?在我看來,學校很多專業都在回應這個問題。比如包裝專業師生將侗族傳統服飾的元素融入包裝產品,讓一些侗族村民的農產品顯得更有特色從而獲得更好的銷路。希望更多老師和同學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把非遺變得更時尚,讓更多人知道,讓傳統留存。

(來源:《中國教育報》 )
聲明: 本網部分文章系教育裝備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目的在于信息傳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新聞稿件和圖片作品的內容、版權以及其它問題的,請聯系我們。
名企展播 申請加入
行業訪談
第86屆中國教育裝備展示會
2025第十一屆亞洲教育裝備博覽會
第86屆中國教育裝備展示會《展會會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林州市| 榆林市| 黔西县| 洛川县| 竹溪县| 眉山市| 子洲县| 池州市| 固阳县| 琼结县| 灵丘县| 永善县| 宿松县| 西青区| 宁乡县| 深州市| 云阳县| 陆良县| 枣强县| 锡林浩特市| 黑水县| 那坡县| 甘德县| 武胜县| 旅游| 张北县| 六安市| 龙胜| 综艺| 独山县| 平顺县| 拜泉县| 黑河市| 英山县| 铁岭县| 来安县| 巴林右旗| 三江| 金秀| 芜湖县| 勐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