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鼓樓區:推進學前教育優質均衡
http://www.prostar-power.com2020年06月28日 09:56教育裝備網
幼兒園開學復課前一天,南京市鼓樓幼兒園副園長朱水蓮前往同樣位于鼓樓區的五塘幼兒園,園長告訴她,因為疫情,這里的教職工收入降低了不少,但沒有一人辭職,連保安也全部到齊。看到全園上下齊心協力準備開學的一幕幕,朱水蓮眼眶濕了。近3年來,這所幼兒園整體精神面貌的改變讓她感動。她知道,這一切得益于老師們的不斷付出,更得益于鼓樓區教育局對于“幼教發展共同體”建設的頂層設計。
鼓樓區位于南京市中心城區,學前教育基礎雄厚,其秉持的陳鶴琴“活教育”思想在全國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但同時,區內幼教辦學種類多、體量大,100多所幼兒園中公辦園占61%、民辦園占39%。如何滿足老百姓對優質教育日益增長的需求?鼓樓區給出的答案是——以“幼教發展共同體”為途徑,通過“領銜園+共建園”模式,放大區域內名優幼兒園的輻射引領作用,縮小園際差距,推進學前教育走向優質均衡。
組建發展共同體,區域全納推進優質均衡
鼓樓區最早的幼教共同體成立于2014年。當時正值課程游戲化項目的起步階段,為了加強課程游戲化的探索與實踐,南京市實驗幼兒園向全區幼兒園發起倡議,邀請“志同道合者”攜手合作,共同參與到該園已經實施了30余年的綜合教育課程的研究中。消息發出后,區內有9所幼兒園積極響應,各種形式的園際交流與合作便在這10所幼兒園之間逐步開展起來。
南京市實驗幼兒園自然而然地成為其中的“領銜者”,園長章麗將這種園際間自發的合作與交流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從一開始的園與園之間的課程模仿和復制,到后來越來越多的園所開始基于自身特點和資源進行課程創新,現在大家已經將關注點更多地放在了兒童的學習特點、學習方式及興趣需求方面的研究上。在共同體大家庭中,大家從經驗積累到創新思考再到走向共同研究,每一所幼兒園都實現了自我提升。”
基于這樣的探索,2017年年底,鼓樓區開始在全區范圍內啟動幼教發展共同體建設。據區教育局幼教科科長賀偉介紹,他們根據區域內各類型幼兒園的發展基礎及分布情況,全納整合組建9個共同體小組,并在每個共同體內選定名、優幼兒園為領銜園,選派特級教師、市(區)學科帶頭人、市(區)優秀青年教師等為領銜人,充分發揮輻射和帶動作用。
“我們對每個共同體的發展方向、教育管理、師資培訓等擬定指導性意見,同時建立健全共同體的工作機制、研究機制、管理機制,并給予適當的資金支持。”鼓樓區教育局局長柴耘說,按照規定,共同體每學期至少要組織4次研訓活動,研訓內容在一年內要覆蓋到共同體的每一位教師。同時,區行政、教研人員都要參與到各個共同體的建設中,做好指導、協調和服務工作。
就這樣,幼教共同體建設在鼓樓區扎扎實實地開展了起來。以第一共同體為例,6年多來,南京市實驗幼兒園通過課程審議指導培訓了第一共同體內的園所教師3600人次,到共同體伙伴園指導近百次。“以前,我們‘關門辦園’,自己鉚著勁兒想要提升、發展,但缺少橫向比較和交流;現在,我們‘開門辦園’,領銜人的指導和園際間的頻繁交流,讓我們能夠準確地發現不足,及時地學習提升,辦學水平自然就更上一層樓。”同屬第一共同體的金蓓蕾幼兒園園長蔡寧睿說。
共同愿景下尋找各自的發展“步伐”
小小放羊娃牽著小羊散步、吃草,關注小羊的行動及狀態;小工程師們嘗試多種材料拼接水管,讓沙池中的驚鹿不斷轉動……這是2019年11月底鼓樓區第二共同體舉辦的一次區域游戲化展示活動相關情景,活動以“精密觀察理念下的教師與兒童”為主題,3所隸屬于第二共同體的幼兒園充分展示著各自在課程游戲化,尤其是區域游戲方面的探索與實踐,獲得了來賓的一致“點贊”。
“區域游戲化的主旨與我們一直踐行的陳鶴琴‘活教育’思想不謀而合,我們每所幼兒園都在‘活教育’的指引下觀察兒童、研究兒童、促進兒童不斷發展。”南京市鼓樓幼兒園園長崔利玲說。
作為第二共同體的領銜人之一,崔利玲對目前共同體發展情況感到很欣慰。她告訴記者,第二共同體共有8所幼兒園,每個月他們都會前往其中一所,利用半天時間,看園所現場,聽園長介紹,老師們互相交流,最后進行點評。
與第二共同體相比,第三共同體內的老師們更喜歡“以書會友”。兩年來,共同體內的“導讀”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老師們同讀一本書,再將書中理論落實到教研實踐中。天福園幼兒園園長陳靜向記者介紹,作為第三共同體的領銜人,她和另一位領銜人陳學群在每學期初都會召集一個小型研討會,邀請共同體內7所幼兒園的園長一起聊一聊教研過程中遇到的困惑。根據反饋情況,兩位領銜人確定好本學期的導讀主打書目與輔助書目,推薦給所有老師。
陳靜說,每所幼兒園都會選取書中不同的章節深入研讀,根據研讀心得來改變園所,并在下一次集體觀摩活動中展示給共同體的其他成員看。“用理論指導實踐,再將實踐成果進行更高一層次的理論總結,這就是‘導讀’的精髓所在。”
專題講座、課程跟進、觀摩研討、課程審議、跟班培訓、骨干支教……在采訪中記者發現,每個共同體都開展了形式豐富的研訓活動。“從開始的‘摸著石頭過河’,到現在形成較為完善的工作機制,兩年多的時間里,9個幼教共同體因地制宜特色發展,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發展‘步伐’。”鼓樓區教育局副局長周斌說。
推動學前教育邁入發展快車道
朱水蓮是第九共同體的領銜人,她至今還清晰地記得剛拿到第九共同體內11所幼兒園名單時的那種茫然與疑惑,“11所幼兒園大都是民辦園,有些連名字都沒聽過,能否完成領銜人的職責,我心里沒底。”
在詳細了解這11所幼兒園的情況后,朱水蓮將關注點聚焦到了園所戶外場地的改造上,希望以此為依托指導幼兒園戶外游戲活動的完善與變革。同時,朱水蓮還將11所幼兒園分成若干個小組,通過大組引領、小組互動的方式,促進園所間抱團發展、共同進步。幾番努力下來,園長們驚喜地發現,孩子們的精神狀態變了,尤其是在戶外活動的時候,那種發自內心的笑容不僅感染了所有老師,也讓家長們對幼兒園越來越有信心。
常樂幼兒園是一所民辦園,曾經教師的流動性大是幼兒園主辦方最為苦惱的問題。自加入第八共同體后,在領銜園的帶領下,該園從環境改造優化入手,最大限度創造利于幼兒交往的游戲環境,現在全園13個班級,均科學、合理地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區域游戲,以滿足幼兒發展的需求。“在共同體的大家庭里,老師們找到了前進的方向,收獲了職業幸福。現在,幼兒園的教師隊伍越來越穩定,辦園水平明顯提升。”園長唐莉說。
值得一提的是,共同體建設并非只讓共建園獲益,領銜園也同樣得到了發展。“影子跟蹤培訓”是第一共同體教研活動的一項特色,在南京市實驗幼兒園,接受培訓的教師全天候參與到班級活動中,觀察班里每一位教師與孩子互動的點點滴滴。“與公開課相比,這對我們老師的要求更高,在這種全方位、全角度的觀察下,老師們會重新審視自己的每一個動作,有針對性地對培訓對象進行指導,并對以往工作進行梳理。”副園長黃菲說。
“南京鼓樓區是中國近現代學前教育的發源地之一,時代發展到今天,當下的鼓樓學前教育應該在前人基礎上有更加創新的思考和專業的提升,而區域幼教共同體的建設就是鼓樓學前教育從獨立發展走向區域表達和共同提升的一個成功探索。”柴耘說,“在這一過程中,秉承‘活教育’思想的鼓樓學前教育主張得到進一步夯實,全區各級各類幼兒園的課程實施不斷創新,鼓樓學前教育也邁入了共建、共享、高質的快車道。”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