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醫學教育認證質量得到國際認可
http://www.prostar-power.com2020年06月24日 09:32教育裝備網
各國醫學教育認證機構只有通過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醫學教育認證機構認定,其認證結論才被認可,認證過的醫學院校的畢業生才能被全球健康衛生行業所接受。近日,教育部臨床醫學專業認證工作委員會以“無條件通過”成績正式獲得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醫學教育認證機構認定,標志著我國醫學教育標準和認證體系實現國際實質等效,醫學教育認證質量得到國際認可。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負責人表示,這是繼工程教育加入《華盛頓協議》之后,時隔四年,我國高等教育領域又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突破。
這一重大突破將對我國醫學教育產生哪些具體影響?如何以通過認定為契機,進一步加快構建更加完備的醫學教育認證體系?記者采訪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負責人和專家學者。
中國醫學畢業生跨國界流動有了入場券
此次通過認證,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負責人看來,這標志著中國醫學教育實現了“五個一”。他表示,這是中國醫學教育從跟跑向并跑轉變的一個里程碑,意味著中國醫學畢業生有了學位互認的一張國際通行證,中國本科臨床醫學教育標準是與國際標準實質等效的一套新標準,為中國醫學畢業生跨國界流動提供了一張入場券,中國可以全面參與世界高等醫學教育標準和規則的制訂,這是醫學教育國際舞臺上響起的一種新聲音。
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是由世界衛生組織和世界醫學協會于1972年聯合創辦的,以保障全球醫學教育質量為宗旨的非政府國際組織,在全球醫學教育標準的制定和推動醫學教育改革方面發揮著重大作用。
我國自2006年開展醫學專業認證試點工作,認證伊始就堅持建立中國質量和國際標準的認證體系,并邀請美國、澳大利亞、韓國和歐洲等的認證專家參與中國認證實踐。2008年正式成立教育部臨床醫學專業的認證工作委員會。經過十余年的探索實踐,工作委員會已建立了與國際實質等效的認證制度體系,組織完成了全國106所醫學院校(占比76.3%)的臨床醫學專業認證。
2018年,工作委員會啟動機構認定申請工作,并于2019年10月接受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認定專家組的現場考察。2020年6月,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通報中國教育部臨床醫學專業認證工作委員會機構認定獲得“無條件通過”的優異成績。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資格授予證書正式確認:全面認可教育部臨床醫學專業認證工作委員會的資質、認證標準與流程以及認證后的監督、決策過程;工作委員會所認證的高校的醫學教育質量已達到合適且嚴謹的國際標準。
截至2020年6月,通過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機構認定的醫學教育認證機構遍及五大洲,包括來自中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韓國、新西蘭、俄羅斯、荷蘭、墨西哥、埃及、巴西、中國臺灣地區等國家或地區的醫學教育認證機構。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負責人表示,工程教育顯示一個國家的硬實力,醫學教育顯示一個國家的健康力。工程教育加入《華盛頓協議》,醫學教育認證機構通過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的認定,標志著中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實實在在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中國高等教育的質量提高實實在在向前邁出了一大步。這對我們全面科學準確判斷和看待中國高等教育質量和水平提供了重要依據,我們既要冷靜清醒正視不足,同時更要對中國高等教育質量充滿自信。
推動醫學教育科學化規范化,促進中國醫學教育走向世界
臨床醫學專業認證制度為實現高水平的醫學教育和高質量的醫學人才輸出提供了重要保障。在中南大學校長田紅旗看來,積極開展臨床醫學專業認證,有利于促進醫科院校不斷改進,推動教育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持續提升,更好地適應不斷拓展的醫學教育國際化進程和日益增加的醫學人才資源流動需求。
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焦揚認為,教育部臨床醫學專業認證工作委員會通過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的機構認定,是我國醫學教育實現國際實質等效的重要里程碑。這對于建立與國際標準相銜接、具有中國特色的臨床醫學專業教育質量控制體系,推動醫學教育科學化規范化,對于促進中國醫學教育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義。到2020年底,教育部將按計劃完成首輪臨床醫學專業認證。這既是檢驗我們人才培養質量和立德樹人實效的“顯像鏡”,也是我們面向新時代新任務不斷深化醫教協同、推進醫學教育改革的助推器。
據介紹,目前,我國開設臨床醫學專業的綜合性大學有70所,其中36所入選“雙一流”建設高校,總體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為醫學教育創新發展提供了優質的平臺支撐。
如何以通過認定為契機,進一步加快構建更加完備的醫學教育認證體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負責人表示,下一步,要實現全覆蓋,構建新機制,提升影響力。在臨床醫學專業認證的基礎上,橫向拓展到中醫、護理、口腔等專業領域,縱向加強醫教協同延伸到畢業后教育階段,有機銜接院校教育與畢業后教育,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更加完整、完善的醫學認證體系,促進我國醫學教育質量持續改進提升。同時,堅持中西醫并重,加快建立引領世界中醫教育發展的中醫藥專業認證體系。
此外,要進一步研究專業認證的激勵和約束機制,構建專業認證與執業醫師考試有效銜接的政策機制,推動院校教育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緊密銜接。以通過認定為契機,積極參與醫學教育專業認證的國際交流合作,不斷擴大我國在世界高等醫學教育質量標準制定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以“四新”引領醫學教育創新發展
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救治工作中,醫學教育培養的數以百萬計的醫務工作者逆行而上,以高尚的醫德和精湛的醫術救死扶傷,也彰顯了我國醫學教育的高質量。然而,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提出的新挑戰,面對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新任務,面對世界醫學發展的新動態,迫切需要從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高度加快推進醫學教育改革。
在新的形勢下,如何加快我國醫學教育創新發展?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以“四新”引領醫學教育創新發展。
具體而言,樹立醫學新理念,從診療拓展到預防、診療和康養;確定醫學教育新定位,醫學教育是“四大”:大國計、大民生、大學科、大專業;強化醫學生培養的新內涵,強化“五術”培養,即加強學生救死扶傷的道術、心中有愛的仁術、知識扎實的學術、本領過硬的技術、方法科學的藝術的“五術”教育;加快推進以新醫科統領醫學教育創新發展,要提出所有醫科專業標準的新要求,要根據新變化論證布局新的醫科專業,特別要強力推進醫工醫理醫文深度交叉融合,調結構、提質量,加快建立更高水平的醫學人才培養體系,持續提升服務國家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能力。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