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時代脈搏 促成高效課堂——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區涼水井中學課堂改革紀實
http://www.prostar-power.com2020年03月13日 10:49教育裝備網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新時代對教育提出新要求,運用創新思維,進行教育改革,實現教育的可能性,才能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為社會、個人創造更大的價值。
涼水井中學,位于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區,是一所公辦中學。學校地處農村,居于山頂之上,遠離城市喧囂,校園內外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頗有古代書院意味。
然而,就是這樣一所需要繞過24道彎山路才能到達的偏遠鄉村學校,曾因升學競爭激烈、生源減少、教師流失、教學資源匱乏等諸多壓力,陷入無人問津、即將撤并的窘境。而如今,卻吸引了全國多地的校長、教師前來參觀取經。這其中蘊含的秘密,就在于涼水井中學十幾年如一日堅持課堂改革,把互聯網思維深度融入教育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和教師的主體作用,使得學校快速發展。
信息技術,開拓課改思維
近年來,互聯網大潮席卷世界,教育信息化蓬勃發展。對此,學校展開了思考,認為互聯網教育將改造傳統課堂,把學生從應試教育束縛中解脫出來,在互聯網未來時代里擁有獨特創新能力與獨立思考能力的教師和學生將成為贏家,互聯網教育能為教師和學生提供更多的展示平臺,同時又會為社會、為個人創造更大的價值。
因此,學校張開懷抱,主動擁抱互聯網。將互聯網技術與教育思想深度融合,觀念上超前創新、看到未來,同時利用教學行為把技術無縫接入,實現各種教育創新的可能性。
學校利用互聯網,聯系了更多的資源,把技術開放和工具推廣的人與機構引入學校,創設出與新技術緊密結合的教學流程,并帶動學習思維方式、關鍵樞紐環節變革,豐富的學習場景和課程,打破了學校圍墻,讓學生開始實現無邊界學習,有了更廣闊的成長空間。
在互聯網教育上,教師針對學生特點進行個性化教育不再只是一個愿景,而真正成為一個可執行的制度。學校確立了教育改革宗旨,即幫助教師、學生更好地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同時也確立了教師、學生的主體作用,成為進行特色課改的基本方針。
賦能教師,落實課改規劃
任何課改規劃,最終都需要教師來落實。沒有教師的全面參與,再美好的構想都是空中樓閣。涼水井中學經過多年探索,得出了結論:只有通過高質量的校本教研,讓教師和學校的內在力量持續生長,才能將課改真正落到實處。在此基礎上,學校確立了“小、快、靈、新”的校本研修四大法則,并形成了由五個部分組成的校本研修體系。
第一部分:問題出發,把課改與研修的重心落在解決問題上,激發教師的參與熱情,為研修指明方向;
第二部分:任務驅動,以各種任務持續激發教師,讓教師團隊始終保持士氣,為研修提供動力;
第三部分:技術加速,用技術為教師賦能,用技術給課堂引入更多資源,以低成本實現全校平板教學,用信息技術讓研修成果更顯著地呈現;
第四部分:跨界融合,開展跨學科融合課,如物理與數學的融合課、化學與體育的融合課,讓校本研修達到新高度,讓研修進一步升華;
第五部分:組織扁平,淡化行政職能、強化學習與研修功能,讓課改這場長跑始終處在正確的賽道上,為研修提供管理保障。
在整個課堂改革過程中,學校非常注意為教師提供更適合發揮智力的環境和資源,幫助教師完成從傳統的外部激勵向自我賦能的轉化,將自主思維的方式從教學推行到學校的方方面面,讓教師用心、主動思考多種教學設計,一切問題都從教育的基本原理出發,而不去迎合所謂的潮流。這樣的氛圍,讓學校始終走在追求突破、追求變革的道路上,并由此形成了許多人性化的規則,極大地激發了教師們的創意潛能,推動了課改的發展。
學生自主,助推特色課堂
這些年來,學校的教育創新改革取得了讓外界驚訝的成長速度和發展成果。這些成就,與學校的校園文化息息相關:把學生放在課堂自主學習的中心,用文化的浸潤式管理幫助教師自我賦能以及引導學生有效自主管理并針對性解決學業問題。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才能讓課改落到實處。經過對校情的充分分析,學校確立了獨特的課堂模式,充分激發學生的自主性,使課堂煥發出持久的生命力。
走進學校的課堂,讓很多來訪者交口稱贊:教師把課堂還給學生,訓練學生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讓學生自主駕馭課堂,化身為“小教師”,而教師則變身為學生課堂學習背后的教練。這樣,教師有時間去思考對提升課堂效益更具價值的事,去設計更適合學情的教學流程,組織調動更匹配的教學資源服務于創造教學情境,讓智慧課堂有效落實。
學校通過對課堂結構和教學環境的深度變革,將互聯網技術與教育思想深度融合,最終突破了單點課改的局限,實現了系統化的教學變革。真正創生了“學生成長、教師發揮、學校發展、家長滿意、社會認可”的多邊共贏的教育生態鏈,打開了鄉村教育的美麗新世界。路漫漫其修遠兮,涼水井中學的教育變革還在路上。涼“水”深“井”,從量變到質變地使學校內部涌現出創新十足的活水源泉,在創新中迎接更為廣闊的未來。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