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會寧以紅色資源為底色,構建“六位一體”課程體系——打造家校社“三方共舞”的教育
http://www.prostar-power.com2025年05月08日 09:17教育裝備網
“孩子們觸摸紅軍用過的煤油燈、聆聽革命故事時,眼睛亮晶晶的……”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家庭教育講師團講師劉雪琴說。30場家庭教育巡講、18節精品課程、9萬人次受益……過去一年,該縣家校社協同育人工作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如何將紅色基因轉化為育人資源,讓紅色精神融入家庭教育?在“構建幸福家庭 促進兒童心理健康”講座中,劉雪琴將紅色家書與現代家庭教育相結合,引導家長重視家風傳承,這種“紅色+家教”模式,既讓歷史照進現實,也為家校共育注入了文化底蘊。
近年來,會寧縣以紅色資源為底色,基于家庭教育的前提、根本、基礎、目標、保障、機制,探索構建“六位一體”的家庭教育課程體系,圍繞了解孩子、家長的自我覺察與成長、和諧的親子關系、孩子的成長成才、實用的工具技術、家校社協同育人六大要素,開啟了一場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參與的協同“接力賽”,教育從“單向輸出”變為“三方共舞”。
同時,各中小學定期組織學生走進會師舊址、革命紀念館等地,開展“紅色研學”“家風故事會”等主題活動,讓思政教育從課本走向實踐,沉浸式課堂受到了家長和孩子的歡迎。
“過去辦講座,家長因路途遠參與少。現在‘多點開花’,在家門口就能學到好方法。”會寧縣教育局德育辦主任陳炳乾介紹,講師團打破傳統“單點宣講”模式,采用同一時間在鄉鎮、學校、社區“三線并進”的策略,目前已開發28節較成熟家教課程,其中“正向溝通”等課程單日覆蓋家長超2000人。
據統計,2024年,會寧縣家庭教育講師團巡講覆蓋全縣8個鄉鎮、20所學校和2個社區,有效擴大了家庭教育覆蓋面,實現家庭教育“量質雙升”。
針對不同學段需求,該縣在課程設計上“靶向發力”,不斷提升家庭教育實效性。學前段聚焦親子閱讀與幼小銜接,倡導“放下手機,共讀紙質書”;高中段直面青春期教育難題,用真實案例解析如何與“小刺猬”和諧共處……此外,司法、衛生領域專家加入講師團,為家長提供法律咨詢、心理健康等多元化支持。各學校不斷探索,將紅色研學與社區服務結合,組織家庭參與“紅色講解員”志愿服務、社區環境治理等,讓孩子在實踐中感悟責任擔當。
“以前總催孩子寫作業,現在學會了用‘家庭作業急救箱’。”會寧縣回民小學學生家長李女士在聽完講座后,掌握了分層激勵法,從過去“茫然”變得“從容而自信”。會寧縣第八幼兒園學生家長薛小嬌也有同樣的感受,“聽完專家講座,我明白了幼小銜接不是‘搶跑’,而是幫孩子建立心理安全感”。
學校“角色”也在悄然轉變。每次巡講后,承辦校及時編發簡報、制作短視頻;社區則利用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組織家長交流育兒心得;縣教育局還建立“巡講反饋—課程優化—資源整合”閉環機制,將碎片化經驗轉化為長效模式。
“教育不再是學校的‘獨角戲’,而是三方共建的‘服務網’。”陳炳乾說,講師團研發的課程成為教學“資源庫”,也為教師打開了新視野。“‘悅’讀陪伴”課程啟發學校增設“親子共讀日”,并聯合社區圖書館開展讀書沙龍;講師團成員和寶霞的“莫犧牲自我,品親子之趣”課程,則被轉化為心理健康課案例,幫助學生與家長重建情感聯結……
“當學校打開校門、家庭放下焦慮、社會伸出援手,孩子的成長之路便有了更多光明與可能。”會寧縣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不斷深化“六位一體”課程體系,構建數字資源共享平臺,讓更多家庭“一鍵獲取”優質教育資源,為孩子的成長注入智慧與溫度。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