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如何開展勞動教育
http://www.prostar-power.com2025年05月06日 10:46教育裝備網
不少國家將勞動教育融入技術教育、職業教育和公民教育,盡管實施形態不盡相同,但在教育理念、時代適應性和技能發展維度上具有內在一致性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離開勞動,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勞動是教育觸及心靈的路徑,勞動教育則是深化這一路徑不可或缺的載體。放眼國際,世界各國對于“勞動教育”的界定存在差異,實踐模式也是豐富多元、各具特色,不少國家將勞動教育融入技術教育、職業教育和公民教育。盡管各國勞動教育的實施形態不盡相同,但在教育理念、時代適應性和技能發展維度上具有內在一致性。
1 芬蘭以手工課
傳承勞動文化基因
手工課作為芬蘭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法定必修屬性通過國家課程標準實現制度性保障,與語言、數學等核心學科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芬蘭手工業較為發達,不僅是因為自然資源豐富,還因為手工藝作品在芬蘭被視作勞動文化傳承的載體。早在1866年,芬蘭就將手工課列為中小學生必修課程,也是全球最早將勞動教育納入國家課程體系的國家之一。
芬蘭手工課是一門融合藝術、數學、科學等多學科內容的綜合實踐課程,貫通美學感知、技術應用及跨學科知識整合,旨在引導學生詳細了解和系統掌握工藝制作的流程管控,其教育目標聚焦于:深化情感體驗與審美認知,提升手工操作能力與空間思維能力;激發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為培養具備良好道德素養和社會責任感的公民奠定教育根基。手工課教材和工具等由國家統一配備,確保所有學生享有平等實踐的機會。
芬蘭早期的手工課內容主要按性別劃分,男生學習木工、金工等技術類手工,女生學習縫紉、布藝等紡織類手工,后來性別差異逐步消除,允許學生自由選擇。2016年,芬蘭中小學全面實施新課程改革,新課程標準增加了一至九年級手工課時,芬蘭對于手工課的重視由此可見一斑。
芬蘭手工課倡導跨越學科界限,整合不同學科的知識與技能,通過動手實踐來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通過百年制度積淀、跨學科整合、過程性評價三大支撐,構建起“技能習得—創新培育—社會融入”的完整教育鏈條,其核心在于將勞動視為涵養完整人格的重要路徑。這種教育方式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設計思維,還為其未來學習和職業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2 德國通過勞動教育
服務學生職業發展
德國是工業革命重鎮,工業化進程對生產方式進行重塑,也對勞動者的素質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20世紀初期,工業發展迅速,迫切需要學校教育為社會培養大量專業技術人才,德國出現了“勞作學校”,將勞動技能培訓與道德素養培育相結合,奠定了德國勞動教育的基礎。
作為工業技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德國勞動教育不僅注重技能傳授,更強調社會責任、職業素養和創新能力的綜合培養。勞動教育與職業教育無縫對接,學生普遍參與企業實習,提前適應職場環境,培養職業能力,企業通過提供崗位培訓儲備技術人才,校企合作,形成“教育—就業”良性循環,為全球職業教育與勞動教育融合提供了案例。
德國勞動教育貫穿基礎教育全過程,形成了多階段、分層次的課程結構。小學階段以“常識課”形式開展,涵蓋木工、園藝、烹飪等基礎技能,培養學生生活能力。中學階段以家政課為核心,分為低年級和中高年級兩個階段。低年級側重“衣食”技能,如縫紉、食品加工等;中高年級則涉及金融理財、職業規劃等。職業導向階段通過“雙元制”職業教育銜接學校與企業,學生在校學習理論知識,在企業進行技能實踐,企業深度參與學校課程設計。無論是在哪個階段,德國開展勞動教育都非常注重家庭、學校和社會機構的通力合作與優勢互補,形成了家庭筑基、學校主導、社會支持的勞動教育體系。
進入數字時代,德國勞動教育積極適應數字化轉型,及時根據就業市場需求進行課程革新,如增設工業物聯網、大數據分析等課程,以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發展所需的高技能人才。
3 英國深度融合STEM
教育與勞動教育
英國通過STEM教育與勞動教育的深度融合,讓知識回歸實踐,凸顯教育本質。STEM教育強調打破傳統學科界限,將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知識有機整合,形成綜合性學習體驗,注重通過項目式學習、動手操作和解決現實問題來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
例如,在機械制造類課程中,學生需理解力學原理與工具設計的關聯,通過項目式學習將物理知識應用于實際裝置搭建;農業課程幫學生了解農民如何生產安全、美味和有營養的食物,了解農業生產與土地保護、綠色環境與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密切關系等,課程還會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科學、工程設計等知識和技能,全面深入全面地了解農業生產過程。
深度融合勞動教育與STEM課程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勞動教育的融入使得STEM課程更加貼近現實生活,強化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增強學生的創造力和實踐能力。另一方面,勞動教育與STEM課程的融合可以突破傳統學科邊界,促進知識交互和貫通,培養學生的跨學科認知能力和全方面素質。STEM教育與勞動教育的深度融合已成為英國培養未來創新人才的核心策略,這種融合不僅消除傳統學科的界限,更通過真實情境中的實踐項目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理解知識、錘煉技能,真正實現“做中學”的教育目標。
4 新加坡將勞動作為
全人發展重要支柱
新加坡將勞動教育深度融入全人培養體系,通過制度設計、課程創新和社會協同,構建起貫通基礎教育與終身發展的勞動素養培育網絡,其核心在于以勞動為載體,實現知識習得、技能錘煉與價值觀塑造的有機統一,形成具有新加坡特色的全人教育范式。
新加坡教育體系將勞動教育定位為培養未來公民的關鍵路徑,其理念植根于三大核心訴求:一是通過勞動實踐強化社會責任感,使學生在服務社區、參與公共事務中建立公民意識;二是借助勞動技能培養促進職業適應性,應對產業結構升級帶來的人才需求變化;三是依托勞動過程實現品格塑造,培育堅韌、協作、創新的現代公民特質。這種理念在新加坡《21世紀核心素養與學生成果框架》中得到體現。在此理念指導下,新加坡注重勞動教育與知識學習、品德培養同頻共振,也注重家庭、學校、社區協同合作,共同支持學生終身發展能力發展。
目前,新加坡正將人工智能、綠色經濟等新興領域納入勞動教育范疇,通過動態調整課程模塊保持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前瞻性。這種將勞動教育深度融入全人培養的實踐,為應對技術變革和人力資本升級提供了創新范式。
5 國際勞動教育發展
主要趨勢
隨著全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教育理念的持續革新,世界諸多國家的教育部門紛紛引入新興技術和工藝,不斷強化具有自身特質的勞動教育,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以契合未來社會發展需求。當前,國際勞動教育呈現出四大發展趨勢。
勞動教育融合化。世界多個國家在推進勞動教育過程中,越來越注重將勞動教育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相結合,通過課程體系的重構實現深度融合。教學實施中突破學科之間的壁壘,開發STEM等跨學科課程群,通過項目式學習使知識習得與勞動實踐緊密結合,不僅強化了勞動教育的本體價值,也促進了學生多維素養的全面發展。
勞動教育多元化。各國勞動教育在內容上主要形成了生活勞動、生產勞動、服務性勞動三大基礎模塊,分別對應日常生活技能培養、職業啟蒙教育和社會公益實踐,同時融入文化傳承、科技創新等特色內容,實現傳統勞動形態與現代產業技術的有機融合。
勞動教育創新性。全球科技飛速發展,勞動教育方式不斷創新。數字化轉型正在重塑勞動教育的實施形態,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技術構建起虛實融合的實踐情境。智能勞動空間通過模擬智能制造、數字農業等場景,讓學生沉浸式掌握先進技術應用。
勞動教育協同性。在勞動教育過程中,家庭、學校和社會三者缺一不可。家庭鼓勵孩子參與家務勞動,培養其責任意識和基礎技能;學校構建系統化課程體系,將勞動教育融入學科教學和實踐;社會通過職業體驗、志愿服務等平臺拓展實踐場域,將專業資源轉化為勞動教育的實踐載體。家校社協同機制突破了單一主體局限,形成價值引導、能力培養、實踐轉化的勞動育人新格局。
(作者系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