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級評價指揮棒 跑出發展加速度——上海以分類評價改革促高校內涵式發展
http://www.prostar-power.com2021年02月05日 09:18教育裝備網
“向內看,樹目標;向外看,立標桿;左右看,強化合作。”2020年的最后一天,上海健康醫學院面向全校師生召開“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思考與實踐”座談會,院長黃鋼在會上這樣說。
有什么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有什么樣的辦學導向。2015年,上海以實施教育綜合改革國家試點為契機,啟動高校分類管理改革。2018年,上海試行高校分類評價指標體系,當年的評價結果成為上海地方高水平大學建設遴選的主要依據。同時,每年的市屬高校內涵建設經費分配、高校黨政負責干部考核、高校績效工資分配動態調整,也都與年度評價結果緊密掛鉤。經過多年持續推行,上海高校分類發展的態勢正在形成,同類高校之間“比學趕超”的氛圍日益濃厚。
“近年來的實踐表明,分類評價對高校發展促進作用很大,學校的發展勁頭更足了,發展目標更準了,內部治理能力也更強了。”上海市教委總督學平輝說。
分類評價讓學校吃下“定心丸”
上海健康醫學院是一所新組建的市屬本科醫學院校,2015年由3所專科院校合并而成。學校剛成立時,不少人都心存疑問:上海已經有多所知名醫學院校,這所新學校如何辦出自己的特色?
上海健康醫學院成立時,正逢上海啟動高校分類管理改革,按照人才培養主體功能和承擔科學研究類型等差異性,高校被分為學術研究、應用研究、應用技術和應用技能4類,再按照主干學科門類、主干專業大類建設情況分為綜合性、多科性、特色性3個維度,這樣的劃分意在鼓勵高校錯位競爭、特色化辦學和多樣發展。
借著改革的東風,上海健康醫學院一開始便明確了“應用技術型”辦學定位。
類型不同,要求不同,評價不同,支持不同。有了分類評價的支持,這所新成立的醫學院發展迅猛。短短5年,學院已經擁有16個本科專業和13個專科專業,其中健康服務與管理、醫學影像技術等專業填補了上海市空白。針對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暴露出來的醫學人才培養問題,學院又迅速反應,立即啟動申報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本科專業,為基層公共衛生機構培養“一專多能”型人才,與復旦、上海交大等高校公共衛生學院培養的研究型人才形成有力互補。
分類評價給了高校更多的發展選擇,像上海健康醫學院一樣,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重新審視自身的辦學特色。
“分類評價讓我們吃下了‘定心丸’。”上海城建職業學院院長葉銀忠說,以“社會服務”這一評價指標為例,上海的評價方案對“學術研究型”高校著重看技術轉移情況和決策咨詢報告被采納數,而對“應用技能型”高校評價的是轉化科技成果情況和社會培訓情況,還可以自選權重。近年來,上海城建職院以“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咨詢、技術服務”項目為重點,加強企業員工培訓,增強對行業企業的科技服務能力,橫向合同經費從2017年的不足80萬元躍升至2020年的近900萬元。
“評價的指揮棒從‘金字塔’變成了‘五指山’,高校的高質量發展也就有了更多選擇。只要找準了屬于自己的那條跑道,都可以出彩。”在“應用技術型”高校綜合評價中,上海應用技術大學連續3年名列前茅,該校校長柯勤飛深有感觸地說。
分類評價給學校進行了“全面體檢”
“學校存在發展規劃指標落實不到位的情況,建議提高規劃指標設計的科學性、合理性,并加大落實力度。”
“學校平均每位教師參與企業實踐的時間明顯低于同類型院校,建議學校采取措施鼓勵專業教師參與企業實踐,同時加強高水平教學團隊后備力量建設。”
……
2020年的分類評價結果出爐,上海的62所高校都拿到了量身定制的評價報告,里面不僅有本年度的綜合評價情況、效益評價情況,還有學校近3年評價結果的對比分析以及改進建議。
“評價分析報告給我們進行了一次‘全面的體檢’,讓我們清晰地認識到發展過程中的長處和不足。”上海大學是參評“學術研究型”高校中為數不多的市屬高校,此次有11個指標取得進步,綜合能力明顯提升。該校發展規劃處副處長陳秋玲說,評價不僅是比較,也為同類型高校之間交流學習搭建了平臺。
在一校一報告中,記者發現,每所學校都有一張覆蓋所有指標得分的正負柱狀圖,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本年度學校發展情況。
“有些指標是我們以前從未注意過的,還一直以為自己做得不錯呢。”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發展規劃處處長宓一鳴說,像“生均課程數”的指標學校原來并沒有太重視,而在市評價指標體系中占到3%的權重。對此,學校專門進行了深入研究分析,理解了其中的深刻內涵:課程少了,意味著學生的自主選擇權少,無法滿足特色發展的需求。為此,學校教務處加大課程開發力度,在滿足專業基本要求同時,讓學生有更豐富的選擇。
在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中,上海直面高校辦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聚焦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和國際交流合作五大功能,突出精準管理。記者發現,在2020年分類評價指標中,光“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情況”一項就列出了50個具體指標,還列有負面清單。“高層次人才數”只占到2%的權重,“師均高水平論文數”“高質量著作”都不再關注量的考察,而是著重體現高水平代表作,突出“服務國家戰略,服務社會發展”導向,不同類型學校有著不同標準。
“黨中央、國務院出臺《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后,上海將有關監測點一一對照,著力破除‘五唯’導向,強化人才培養中心地位,淡化論文收錄數、引用率、獎項數等數量指標,突出學科特色、質量和貢獻,糾正片面以學術頭銜評價學術水平的做法,教師成果嚴格按署名單位認定,不隨人走。”上海市教委秘書處(研究室)二級調研員林炊利說。
分類評價為學校轉型升級提供契機
從“一列縱隊”到“四列縱隊”,從單一評價到綜合評價,高校有了更多展現自身特色的機會。然而,綜合評價是對學校整體辦學水平的評價,不可否認的是,“大而全”在綜合評價中依然占有優勢,如何才能讓更多“小而特”的高校被看見、被激活?
3年來,上海不斷豐富評價維度,除了綜合評價外,還積極開展增值評價、效益評價。
增值評價,是學校自己和自己比,看的是學校的奮進程度和進步情況;效益評價則體現為“均量”,指從“生均”“師均”“學科均”“專業均”等方面評價,最大程度展現學校特色與優勢。平輝表示:“分類評價的指標體系也是在動態調整、不斷完善的,要堅持問題導向,堅持科學有效,讓更多高校有轉身露臉的機會。”
2018年,上海市分類評價結果公布時,上海公安學院位列“應用技術型”高校第三梯隊。2020年新增了效益評價,該校排名第一,綜合評價排名也連續兩年躍升。該校副院長許敏說:“分類評價科學精準的管理,不僅給了小規模學校露臉的機會,也為學校強本拓新、轉型升級提供了契機。”
分類評價改革實施以后,該校把市評價指標體系的要求與學校未來發展規劃相結合,專門成立了教學質量評估中心,把分類評價當作全校的“1號工程”來抓。兩年多來,各學院、各部門都被調動了起來,爭先恐后地展宏圖、曬成績、講亮點、談發展,你追我趕,勁頭十足。分類評價從“一把尺”變成了“一把火”,點燃了全校師生干事創業的熱情。
上海海事大學是一所以航運、物流、海洋為特色的學校。如果評價的尺子不合適,那這樣的學校“絕招”就使不出來。分類評價為學校表達辦學特色提供了很大的空間。校長陸靖說:“對標對表‘應用研究型’大學的辦學定位,學校堅持強化海事特色與實力,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采取非對稱趕超戰略發揮自身優勢。”
在分類評價的引領下,學校一方面總結自身特色亮點,長線布局學校未來發展;另一方面,建立校內分類評價工作機制,調整優化資源,優化學科專業結構,使航運、物流、海洋等領域的學科專業特色優勢更加凸顯,為交通強國、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作出更多實質性貢獻。
“高校分類評價改革,目的就是要推動高校內部的變革,就是要讓更多的高校把‘要我評’變成‘我要評’,進而推動自身的內涵建設。”平輝說。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