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大學教師團隊助云南省鹽津縣脫貧摘帽
http://www.prostar-power.com2021年01月27日 10:00教育裝備網
“真沒想到,我們老兩口還能過上這樣好的生活。”家住云南省鹽津縣廟壩鎮黃草社區大坪社的貧困戶郭逢富,緊緊握住東華大學正在他們社區掛職的第一書記張強的手,內心充滿了感激。
為郭逢富家危房改造、飲用水提升改造的事,張強來他家里跑了好幾趟,幫忙聯系建房用的磚、沙和水泥,積極協調運輸車輛……今年,郭逢富一家如愿以償,終于住上了磚混結構的新房子,喝上了安全放心的飲用水。
從2013年開始定點扶貧至今,東華大學先后有陶康樂、陶俊清、盧洪偉、張強、范金輝、董曉光共6位教師到鹽津掛職,扎實開展扶貧工作。
要“輸血”更要“造血”
山高坡陡,溝壑縱橫,交通落后,這是鹽津縣黃草社區深度貧困的一大主要原因。
陶康樂是第一個去黃草掛職社區第一書記的東華人,“打頭陣”光榮卻也不易,很多工作可以說是零基礎。
到了黃草,他第一件事就是到村民家、田間地頭去了解村情。看到村民們踩著泥濘的路,深一腳淺一腳地出行,貧困戶住著四處透風的土屋、木板房后,他馬上把社區的路況和危房信息傳回學校。
在學校定點扶貧工作牽頭部門——校長辦公室的召集和組織下,基建后勤處等校內相關部門負責人趕往黃草上門問需,學校迅速撥付53萬元扶貧資金幫助村里修路造房。如今,貧困戶逐漸告別土屋、木板房,住進了堅實的磚房,一步步走上了幸福路。
脫貧攻堅千頭萬緒,光是等靠要肯定不行,要“輸血”更要“造血”——這是盧洪偉2016年底剛到鹽津縣掛任副縣長時給自己定下的“小目標”。
鹽津是典型山區縣,自然環境帶來了一定程度的閉塞,但也造就了獨特的風土物產,最出名的有烏骨雞和天麻、鉤藤等中藥材。當地干部群眾一直想把這些土特產產業做大做強,卻苦于“一沒技術,二沒人才,三沒資源”。
在學校做慣了科研,盧洪偉深知專業技術對產業實踐指導的重要性。經他積極協調,在東華大學科研處的幫助下,學校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中單獨列支45萬元,設立了3個“鹽津專項”科研項目,專門用以解決鹽津縣烏骨雞產業發展與冷鏈物流、中草藥產業發展及其包裝設計以及環保新技術研發……這些實實在在的幫扶,為當地帶來了摸得著的實惠,提高了地方“造血”脫貧能力。
想方設法留住人才
胡俊,一個長相清秀的“90后”黃草妹子。雖然家境貧寒,但她并沒有像大多數同齡的小伙伴那樣外出打工,而是決定留在黃草這片生她養她的土地,靠在大學里學的園藝專業知識,在野生獼猴桃和食用菌仿生栽培上闖出一片天地。
聽說胡俊返鄉創業的消息后,陶俊清特地跑到胡俊的“試驗園”仔仔細細轉了一圈。胡俊一家六口人,家中沒有穩定經濟收入,改變家庭貧困狀況成了她自主創業的最大動力。了解到這些后,在學校原本就是做學生資助工作的陶俊清,隨即協調在社區設立了勤工助學崗位,讓胡俊參與社區扶貧和日常事務工作。這不僅幫胡俊減輕了家里的經濟負擔,還讓她發揮了一技之長,帶動村民發展起生態農業來。
在黃草掛職的一年里,陶俊清深深地感受到:鹽津脫貧最大的難點和痛點,就是人才不足和流失。“像胡俊這樣自己有意愿回鄉工作的大學生,我們要想方設法留住,更要想方設法幫助。”陶俊清說。
為此,東華大學設立助學金資助貧困家庭大學生,通過農村專項招生讓更多鹽津孩子有機會上大學,成立東華大學鹽津繼續教育基地,依托繼續教育學院輸送遠程教育資源……扶貧又扶智,助力鹽津拔窮根。
把消費扶貧做到日常
扶貧接力,砥礪前行,如今掛職鹽津縣副縣長的范金輝和掛職黃草社區第一書記的董曉光,接過了扶貧接力棒。
為了更好更快地融入當地、開展工作,他與兩位掛職副縣長和4位第一書記互通有無,互相啟發。“把消費扶貧做到日常”這個理念,就是董曉光和學校同期掛職副縣長范金輝在頭腦風暴后達成的共識。
基于這樣的想法,他們陸續推出了廟壩野生黃皮干竹筍、高山土蜂蜜等黃草社區特色農產品,幫助當地農民專業合作社、蜂農壯大產業。在董曉光等幾任駐村書記的共同努力下,黃草社區成功推出了“寰碧山泉”項目,即開發利用當地自然資源,取用當地自涌山泉水,生產加工“寰碧山泉”,經過前期的包裝設計、市場論證和營銷推廣,“寰碧山泉”現已走向市場。
2020年5月,鹽津終于摘掉了國家貧困縣的帽子,摘帽不摘幫扶,東華人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用熱情與堅守,努力讓這個大山深處的“家”變得更美更暖。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