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大者 ·2021中國教育觀察(一)
http://www.prostar-power.com2021年12月28日 09:31教育裝備網
我國教育是能夠培養出大師來的
馬陸亭
我國教育是能夠培養出大師來的,我們要有這個自信!
——習近平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正在成為世界百年大變局的關鍵推動力,創新是發展新動能,教育具有“決定性意義”。因此,新時代是創新發展的大時代,教育當從民族、國家、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開展工作,推動各個領域的學術大師順應時代發展而競相涌現。
其實,大師已然存在,只是大眾不覺。曾幾何時,陳景潤摘取哥德巴赫猜想的桂冠,影響了一代年輕人把自己的理想目標鎖定在科學家上;袁隆平的去世,無數人為其哀悼,表達著心中的敬重;黃大年病榻之上心系國家事業,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接力而行。當然,還有更多的大師普通百姓未必知曉。“嫦娥”奔月、“蛟龍”入海、高鐵馳騁、北斗導航、疫情防控等等,哪一項不是以先進的科技為支撐?
那么,什么樣的學者才能稱得上是大師?首先看業內評價,學術成就同行公認;其次是行為世范,治學精神有口皆碑。第一條具備如下標志其一即可:創新學科領域,對科學發展做出開拓性成就;引領學科前進,是學界公認的大先生;支撐產業科技,擁有產業經濟依存的先導性技術。第二條則需要綜合擁有以下幾點:有一批有學術影響力的追隨者,學術成就本身經得起歷史檢驗,符合大眾心目中的正直學者形象。
我國教育是能夠培養出大師來的。底氣、自信來自何處?一是來自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重要內涵。在這個偉大的時代,創新決定未來,夢想的實現必定有世界創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的支撐。
二是來自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制度優勢正在得到體現,集中力量辦大事和市場對資源配置決定性作用的聯合優勢正在發揮,宏觀有序微觀搞活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拔尖人才+創新團隊的工作模式不斷完善。
三是來自對教育的重視,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型國家建設等都是國家戰略,教育投入持續增加,“雙一流”建設肩負中央重托,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和產業學科等全方位發力。
四是來自廣大教師的努力奮進,高校特別是高水平大學的教師已經成為讓社會肯定和羨慕的職業,優秀人才不斷涌入,創新活力得以激發,敬業精神令人感動。
五是來自青年學生,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已經到來,能力社會正在形成,多元而有活力的大學生正在步入黃金時代,教學相長成為現實。
心懷“國之大者”、扎根中國大地、醉心學術工作,是大師成長的根本路徑。干大事者不跑偏、事竟成,蓬勃發展的社會為人才成長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和豐富的養分,心無旁騖是成就事業的必備境界。當今中國的大學已經成為有學術靈性和學術抱負者發揮創造能力、追求學術理想、實現人生夢想的最佳場所。
(作者系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學術委員會主任)
高等教育要把握大勢
閔維方
我國高等教育要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心懷“國之大者”,把握大勢,敢于擔當,善于作為,為服務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貢獻力量。
——習近平
大學歷來是關系到國家發展戰略全局的根本所在。在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經濟高速發展、以信息化智能化為標志的新一輪產業革命蓬勃興起的今天,知識的創造、加工、傳播和應用已經成為經濟增長最重要的源泉,大學作為以知識為基礎的機構,更是關系到國家綜合國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一方面,大學通過培養造就一流創新人才和產生高水平科研成果為經濟社會提供發展動能,增強國家的硬實力;另一方面,作為文化傳承發展的重鎮,大學通過不斷創造和傳播文化與價值觀,增強國家的軟實力。在今天的世界上,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辦不好,沒有世界一流大學,就不可能建成現代化的世界強國。
“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歸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通過高等教育培養優秀人才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資源,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
心懷“國之大者”,高等教育工作者要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的創新潛力得到充分發揮,培養造就大批具有創造性和進取精神的人才。這就需要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權和教學制度的靈活性,運用新的科學技術手段,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使教學計劃更有彈性,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充實和多樣化。
為了增強學生應對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能力,我們要進一步創新教學方法,拓寬學習領域,形成靈活充實的課程體系,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加強那些概括性強、適應面廣、具有普遍意義的基礎理論以及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學科,增強學生對知識創新和科技創新發展的反應能力和創造潛力。要徹底改變封閉式的教育教學思想,樹立開放辦學的新理念,進一步強化學校同企業和社會各界的合作。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參與科學研究、工作實習和多種多樣的社會實踐,了解社會需求,從而獲得創新靈感。
同時要堅持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探索并不斷完善新時代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高等教育體制機制。消除一切不利于創新的體制機制障礙,釋放大學的創新潛力,提高我國大學科研水平,增強我們國家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更好地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這個“國之大者”。
(作者系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原會長、北京大學原黨委書記)
建設教育強國迫切呼喚大先生
張志勇
教師要成為大先生,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示范,促進學生成長為全面發展的人。
——習近平
有高質量的教師,才有高質量的教育。建設教育強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奠基工程,教育強國建設離不開高水平的教師隊伍。
教師要成為大先生,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示范,促進學生成長為全面發展的人,這充分體現了對廣大教師的尊重,體現了對廣大教師的殷切期望,意味著廣大教師必須肩負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養時代新人的重責大任。做新時代教育的大先生,這是這個急劇變革的偉大時代對廣大教師的呼喚,這是民族復興偉業對廣大教師的呼喚,這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對新時代教師的呼喚。
教師是教育的第一資源,教師是社會知識生產、教育和社會變革的關鍵人物。教師工作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時代賦予教師職業的神圣使命,迫切需要教師成為大先生。
教師作為大先生,必須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教師職業之魂;教師作為大先生,要有強烈的家國情懷,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對國家負責、對社會負責、對工作負責、對他人負責、對自己負責。
教師作為大先生,要有卓越的德行、學識和見識。教育,是以心靈喚醒心靈、以精神引領精神、以生命溫暖生命的神圣事業。所有的從教者,都應有崇高的生命取向、價值追求、素養智慧,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因為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直接影響著教育對象——學生。而我們的學生,終將成為這個泱泱大國的公民,他們的道德水準、精神質量、知識學識,會直接影響到一個民族的文明進程,影響到一個國家的精神氣質。教師作為大先生,要有寬廣的視野,擁有歷史思維,具有世界眼光。
教師要成為大先生,就要加強自我修煉。教師職業是一項面向未來的事業,教師要善于洞察未來,成為走在時代前列的人。
教師要成為大先生,要寧靜致遠、淡泊名利。我們之所以要對廣大教師提出“淡泊名利”這樣高的職業道德要求,是因為教育這個行業的特殊性。教育一旦與“名”和“利”緊緊地掛在一起,教育本身就被異化了,教育就不能稱其為真正的教育了。淡泊名利,要求廣大教師作為大先生,要遠離功利化、短視化教育。
教師作為大先生,要“敢探未發明的新理”和“敢入未開化的邊疆”,要投入火熱的教育改革實踐,成為一個敢于改革、善于創新的人。
教師要成為大先生,就要終身學習,成為一個信奉教育科學、尊重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的人。作為教師,要千方百計地沉下心來,讀書,讀書,再讀書!不讀書,就會浮躁;不讀書,就會膚淺;不讀書,就容易變得非理性。一句話,不讀書,就會距離教師這個職業的本質越來越遠。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
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
陸士楨
廣大青年要肩負歷史使命,堅定前進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努力成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讓青春在為祖國、為民族、為人民、為人類的不懈奮斗中綻放絢麗之花。
——習近平
當代青少年作為中國發展史上重要代群,是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是“強國一代”“擔當一代”,處于歷史發展關鍵節點,他們的責任尤其重大。
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是中國的發展對當代青少年的客觀要求,也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發展優勢、制度優勢、文化優勢的基礎性工程。
少年“大志”是“國之大者”的精神之基。只有有效引導青少年樹立理想信念,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把自己的人生和國家、民族、人民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青少年的發展才有了“志向的底盤,人生的脊梁”,才可能有大視野、大格局。
少年“大德”是“國之大者”的本源和倫理基礎。思想道德教育事關育人的方向和基礎,集合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優勢,吸收了全人類共同價值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立足于人的積極性社會發展,將個體成長與社會和諧、國家發展三者統一起來,明確了個體自我修養與國家發展目標,以及社會建設理想三者之間的辯證關系,充分體現立足于人本,突出了自由、充分發展的全面性、整體性的大格局。
少年“大才”是“國之大者”人力資源的奠基和系統工程。所謂“大才”必是厚基礎,多學科的融合與把握各學科本質的有機融合;重智能,讓青少年有更旺盛的求知欲、更堅韌的探索精神,更強的學習能力;求全面,知識的深度和覆蓋持續提升;能創新,不斷提出新問題,研究新方法,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持續出新。
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才能擔大任,而少年擔大任,才有民富國強,才有民族復興,才有“國之大者”。
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是當代中國發展對新一代的要求,而落實教育“國之大者”的精神,培育有大志、大德、大才的人,則是新時代中國教育的重要使命。
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面臨新的課題,要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廣的政治視野、更大的戰略格局研究思考教育,懂全局、管本行;要把“國之大者”的高度落實到具體的教育行為和過程中,從功能、目標、內容、方法等各個方面體現“國之大者”的追求;要進一步讀懂當代青少年,進一步認識自我,全面提升自身綜合素質,成為真正全面理解“國之大者”精神,落實“國之大者”戰略的大先生,托起一代擔當“國之大者”重任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作者系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中央團校]教授)
高質量發展需要大國工匠
曾天山
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
——習近平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創新驅動發展方式成為推動我國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結構調整的主要動力。加快推進制造強國、質量強國建設,促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增強制造業競爭優勢,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對職業教育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總而言之,進入發展新階段,貫徹發展新理念,從制造業大國走向制造業強國,離不開更多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的支撐。
培養更多能工巧匠、大國工匠是構建全面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的需要。技能人才是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基礎。我國已基本建成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產業體系,規模躍居世界第一。為了滿足現代產業體系高質量發展,需要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技能精湛、素質優良的技術技能人才隊伍。
培養更多能工巧匠、大國工匠是適應現代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的需要。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經從粗放化、外延式發展轉向集約化、內涵式發展,從規模速度競爭模式轉向質量效益發展模式。勞動力結構優化和勞動力素質提升是產業升級的基礎,要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目標,抓住現代產業轉型升級的“時間窗口”,推動產業鏈從中低端走向中高端發展,將對人力資源供給提出更多結構性調整要求,對高技能勞動力需求將進一步增多。
培養更多能工巧匠、大國工匠是適應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等變化的需要。隨著我國產業向高端化、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推動新技術、新材料和新設備的使用,推動生產模式和組織方式不斷創新,形成新的產業分工和新的產業部門,知識和技術密集型崗位不斷增多,技術性要求不斷增強。這需要進一步協調推進人力資源開發與技術進步,優化人才結構,推動職業教育教學改革與產業轉型升級銜接配套,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如何培養能工巧匠、大國工匠?一是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暢通技術技能人才成長通道。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打造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統籌推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繼續教育協調發展。
二是優化職業教育供給結構,提高技術技能人才供給匹配度。統籌職業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的規模、結構和層次,圍繞國家重大戰略,緊密對接產業升級和技術變革趨勢,形成緊密對接產業鏈、創新鏈的專業體系和人才培養體系;堅持面向市場、促進就業,推動學校布局、專業設置、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相對接。
三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強化提升產教融合深度和效果。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辦學規律,構建政府統籌管理、行業企業積極舉辦、社會力量深度參與的多元辦學格局,推動形成產教良性互動、校企優勢互補的發展格局,深入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
四是堅持立德樹人、德技并修,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營造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境,讓更多青年憑借一技之長實現人生價值。
(作者系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