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作業育人功能 助力教學優化升級
http://www.prostar-power.com2021年12月10日 09:52教育裝備網
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地,發力點無疑聚焦到了“作業”這一教學環節上。作業,不僅具有反饋鞏固學科知識功能,還兼顧著培養學生學習習慣、鍛煉學生思維品質、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等教育功能。而這些功能的弱化,致使作業反饋失去了原有的教育價值。雖然每天教師的作業布置和教育方針要求相去甚遠,但學生正是在這一天天的作業完成中,逐漸成長為國家需要的人才。因此,不要小覷這每天的60分鐘、90分鐘。作業的低效甚至無效,微觀上講,是浪費時間、損耗健康,宏觀上講,是背離教育規律,偏離教育目標。
對此,學科教研組首先要把好“設計關”。從作業內容上,學科組要精心研究、篩選、整合書后習題和教輔材料等內容,劃分出基礎性作業、能力性作業、拓展性作業,供學生選擇。從作業形式上,除書面作業外,可以有誦讀類、識記類、實踐體驗類、項目研究類、創意制作類,同時要把握好“形式要為內容服務”的原則,穿插進行,不可單一。從作業的量上,教師要在研究教學重難點和學生認知規律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哪一類題需要多長時間完成,限時作業不僅能在時間上把控,還能培養學生規劃時間的習慣,進而提高學習效率。
其次,學生主體要把好“誠信關”。當下,我們更多地把目光集中在如何提高作業設計的質量上,但其實更要關注學生如何高質量地完成作業。網絡的便捷、強大的搜題功能等導致學生逐漸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大大降低了作業鞏固復習的效能,往往是作業漂漂亮亮,檢測結果不理想,蒙蔽了老師的雙眼。因此,對學生的誠信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要教育學生明白完成作業的過程不僅是檢驗知識掌握與否的過程,更是誠實守信、自我控制、反思自省的過程,在作業完成的環節中凸顯育人功能。
再其次,學校管理者要把好“批改關”。教師要對學生的作業全批全改,復批復改,這是提高作業質量的一道重要關口。學校教學部門要在統一作業評價標準的基礎上,提出具體要求,讓教師在作業批改時有章可循,甚至復批復改的符號也應盡量一致,這樣既便于學生辨識,又有利于學校的反饋評價。當然,針對學生作業中較為集中的問題進行整體反饋,個別性問題進行個性化指導,也是教學質量提高的重要環節。由此可見,只有樹立作業的“大質量觀”,才能真正提高教學質量,提升育人質量。
做作業的過程,本質上是學生從有教師指導的課堂教學,過渡到沒有教師指導的自主學習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要依靠自身的能力去理解、內化和掌握學習內容。為此,在設計作業時,教師就要有意識地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架設思維支架,提供選擇空間。比如,現在不少教師喜歡布置手抄報這一作業形式,認為這是豐富作業形式的最佳途徑。殊不知,這項作業對于喜歡畫畫的學生而言是自我展示的方式,而對于畫畫沒有興趣的孩子來說則是痛苦的一件事,最終只能全家齊上陣。因此在作業布置時,教師一定要考慮學生的差異性,即基礎水平的差異、學習能力的差異等,通過不同的作業類型滿足學生的學習風格或興趣愛好,激發學生對自主學習的欲望。優秀的教師可以通過一些個性化作業的布置,讓學生找到自己的優長,在選擇中實現自我發展的最優化。
減法不做,教育難行。減去作業負擔的目的,是要不斷提升我們的育人質量,而不是降低教育標準。只有在“大”育人觀上做足文章,再反觀作業這一“小”的教學環節,很多問題才能迎刃而解。
(作者系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語文教學專委會委員、天津市實驗中學副校長)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