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唯“北上廣”,找到合適舞臺才是真
http://www.prostar-power.com2021年01月20日 09:43教育裝備網
曾經,“北上廣”成為不少年輕人就業的“白月光”,不論是否留在當地,“去一線城市闖一闖”都是一個需要打卡的人生選項。然而,媒體觀察近幾年就業質量報告發現,“北上廣”已不再是一個必選項。如今,不少“雙一流”高校畢業生或者選擇留在大學所在省市,或者選擇去鄰近的發達省市。
其實,高校畢業生不再一心一意瞄準“北上廣”的現象多年前就存在,不過是近來更為凸顯罷了。據《北京晚報》報道,2009年清華大學畢業生有四成到其他城市就業。換而言之,10年前杭州、蘇州、南京、寧波、天津、成都等城市就受到青睞,越來越多的高校畢業生已不將“北上廣”作為就業的首選之地,而是考慮在這些地方開啟自己的職業生涯。
這一現象的形成,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客觀層面是受“北上廣”城市發展的新定位、新規劃等多種因素影響,居住、交通、生活的成本不斷被拉高,讓初入職場的畢業生們留下來繼續打拼的意愿降低,畏懼心理增大。另一客觀因素是“北上廣”之外的二線城市認識到人才尤其是高校畢業生之于城市發展的重要性,紛紛出臺各種優惠或福利政策,與“北上廣”面對面地展開了一場“人才大戰”,對大學生的“拉力”越來越大。
在主觀層面,“北上廣”不再是高校畢業生的首選項或必選項,與陸續步入職場大學生的年齡特點有關。眾所周知,他們大多是在2000年左右出生,不太像“70后”“80后”那一代大學畢業生,不再有非“北上廣”不去的執念,在個性上更為向往自由,渴望自我價值實現,期待愛好能與職業完美結合,更關注個人興趣與工作崗位的匹配度、個人的自由度與生活環境的舒適度,而“北上廣”之外的城市無疑能很好滿足這些條件。從現實來看,“北上廣”之外的大城市也的確很有發展潛力,且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逐步完善,有著實質性的推進,城市的商業和綠化環境也日益理想,為高校畢業生更好就業生活創造了條件。
長遠看,畢業生不扎堆“北上廣”,而是選擇在不同的大城市立業安家,是一個值得欣喜的好現象,一方面說明高校畢業生有了越來越廣闊的就業空間、越來越多元的就業選擇;另一方面也說明許多城市不斷在增強活力與吸引力,從側面折射出社會與時代的進步,有助于實現大學生與城市發展的雙贏格局。正如有專家所言的,畢業生多元選擇就業地點,有助于勞動力要素在空間上的優化配置。尤其是到二三線或西部省份城市乃至更基層的地區就業,有利于全國人才分布的優化,提高人力資本投資的回報率和對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率,推動當地經濟發展與轉型,促進我國區域之間、大中小城市之間更加平衡發展,從而孕育更大的生機活力。
進入互聯網時代,這種人才的優化分布不僅能極大促進新職業的發展,還形成了人才的良性流動,使城市釋放人才的輻射和杠桿效應。而為了幫助更多大學生順利擇業,找到合適的工作,實現畢業生、用人單位與城市共贏的局面,高校在努力將大學生培養成復合型、應用型和創新型人才的同時,在幫助大學生做好職業規劃、提高求職技能之余,有必要更新就業觀,認識到唯“北上廣”或追求所謂“鐵飯碗”擇業觀的不足,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就業觀,腳踏實地從基層工作做起,或到西部地區建功立業,在一些新興的有活力的城市找到適合的工作,最大限度發揮自己的才能。無論在哪個城市,只有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才能受到用人單位和社會的青睞。只要找對舞臺,人盡其才,就有廣闊的上升空間,就能實現夢想。而隨著高校畢業生選擇在不同城市扎根,城市將變得更有前景,國家整體的經濟樣態也會更有活力。
(作者系渤海大學黨委組織部干事)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