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教育智慧”攻克“難中之難”——來自涼山脫貧攻堅收官戰一線的對話
http://www.prostar-power.com2020年06月16日 11:23教育裝備網
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受歷史和地理環境等因素影響,這里是典型的深度貧困地區。近年來,四川充分發揮教育在拔窮根、阻斷貧困代際傳遞中的重要作用,全省教育戰線派出的扶貧干部前赴后繼,在脫貧攻堅中提高群眾的認知水平,改變他們的思想觀念,提升他們的受教育程度,極大改變了涼山群眾的精神面貌。
今年,涼山將全面完成最后7個貧困縣摘帽、300個貧困村退出、17.8萬貧困群眾脫貧任務。近日,本報記者來到昭覺縣三岔河鄉三河村,與長期扎根在這里的駐村第一書記、西南石油大學教師李凱和一直關注涼山的西昌學院院長賀盛瑜展開了深度對話,探尋脫貧攻堅中的“教育智慧”。
打通新路、蓋好新房、建好新學校
記者:涼山彝區是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是影響四川乃至全國奪取脫貧攻堅全面勝利的控制性因素。習近平總書記對涼山脫貧攻堅高度重視、對彝區群眾十分牽掛。這幾年來,涼山發生了哪些變化?
賀盛瑜:在脫貧攻堅的過程中,涼山不少邊遠的村寨我都去過。過去,彝族群眾的生活條件都非常艱苦。以住房為例,大多數都是土坯房,低矮、潮濕,通風、采光都很差,沒有客廳、臥房、廚房的分區,只有人畜混居的一室。席地而坐、席地而臥是生活的常態。不少高半山區,一到冬天,溪水封凍,就會出現人畜飲水困難的問題。去過涼山的人都為之揪心,我也一樣。
今年4月,我到美姑縣看望了結對幫扶的貧困戶馬卡以子一家,他們現在的生活狀態讓我十分安心。在易地搬遷的安置點里,房間寬敞明亮,各種基本生活設施和家具家電一應俱全,可以說是“拎包入住”。家里的大人可以就近在產業扶貧項目和社區公益崗位上就業,兩個孩子也可以就近接受良好的教育,日子越過越好。
馬卡以子一家生活的改善就是涼山脫貧攻堅成果的一個縮影。按照習近平總書記“五個一批”脫貧措施的要求,涼山大力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截至今年5月底,今年計劃摘帽的7個貧困縣中,大部分已經完成了住房建設。搬進新房、住進新家,孩子接受好的教育,讓困難群眾持續脫貧致富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李凱:2018年,我到涼山參加脫貧攻堅工作,見證了涼山翻天覆地的變化。涼山扎實推進“兩不愁三保障”,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彝族群眾的日子越來越好。
以三河村為例,過去,“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村子的真實寫照。村子產業結構單一,無主導產業,無村集體經濟,吃水困難,村民生活十分艱難。兩年來,我們緊盯“兩不愁三保障”和村“一低七有”目標,規劃了9個易地搬遷安置點152套住房。為了讓群眾喝上放心水,我們在13公里外的解放溝找到了穩定水源,徹底結束了老百姓從幾公里的村外背水吃的歷史。為解決老百姓出行難、農產品優質難變優價問題,我們建成了通村柏油路,讓老百姓出行更加便捷更加安全。
三河村各村民小組位置分散,為了保證每一個孩子就近入學,我們積極爭取捐贈資金,在全村規劃建設4處幼教點,90余名兒童在家門口就能享受與城鎮幼兒園一樣的設施和師資。經過兩年多的艱苦努力,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顯著改善,貧瘠的小山村正上演著新時代的山鄉巨變。
“借豬還豬,借雞還雞”的智慧
記者:“扶貧先扶智”。這幾年,教育在涼山脫貧的過程中發揮了哪些作用?
李凱:我所在的西南石油大學,從2016年開始向涼山派駐教職員工參與扶貧工作。在金陽縣,我們的扶貧干部發現,當地不少群眾思想封閉、觀念落后,文化素質普遍較低,“等靠要”思想嚴重。學校向貧困戶發放的“脫貧雞”“致富豬”用不了多長時間就被吃掉了。
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學校最終確定了以“借豬還豬,借雞還雞”為主要內容的特色養殖幫扶措施。學校出資購買豬和雞,借給每個貧困戶一頭小母豬、20只小母雞進行養殖,邀請養殖專家對群眾開展養殖技術培訓。同時與村集體及貧困戶簽訂借養三方協議,待租借期滿后,貧困戶將等價小豬和小雞還給村里,作為村集體經濟所有,在養殖過程中,如果豬和雞自然死亡,貧困戶不作賠償。
這項舉措通過“借”的方式,讓彝族群眾明白了“責任”與“權利”的新觀念,極大激發了貧困群眾內生動力,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不僅解決了貧困戶勤勞致富問題,還解決了村級集體經濟問題。如今,“借豬還豬,借雞還雞”政策已在涼山普遍推廣。
脫貧攻堅,不僅要讓群眾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更要促使大家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這樣才能真正實現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
賀盛瑜:西昌學院是涼山唯一的省屬本科院校,一直以來立足涼山,服務涼山,在脫貧攻堅中,學院充分激活學校人才、科技、教育動能,將學校建成服務涼山脫貧奔小康的“行動基地”和人才培養基地,為涼山脫貧奔康和永續發展提供了堅強的人才、科技和產業支撐。
近年來,西昌學院對二級學院(部)和專業進行歸類調整,確定了“辦學定位的區域性、專業設置的地方性、培養目標的職業性、教學過程的實踐性”總體思路,讓學院更深度地融入涼山。
學院通過“彝區頂崗支教”“一村一幼”志愿者支教等措施,助力教育扶貧。我們在深度貧困縣建起了產業示范基地和“農業科技專家大院”,開展科技服務、科普宣傳,為涼山特色糧食作物和果蔬產品的產業化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和決策咨詢服務,助農增收致富。
我們還開展文化服務和彝區鄉村美化等活動,推進移風易俗和鄉村文明建設,激發脫貧內生動力。學院構建了“三層次六結合”禁毒防艾教育模式,每年組織2000名志愿者深入涼山17個縣市開展宣傳教育……
如今,學院教學科研與涼山社會經濟發展聯系越來越緊密,走到涼山的城鎮鄉村、田間地頭,經常能看見西昌學院教師學生的身影,他們利用科研和專業優勢,傳播先進的理念和技術,讓古老的大涼山充滿生機與活力。
鄉村振興,關鍵靠人才、靠教育
記者:下一步,咱們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后,涼山如何才能鞏固好脫貧成果,從長遠看,還需要做哪些工作?
賀盛瑜:從長遠來看,涼山要實現持續脫貧和鄉村振興,關鍵要靠人才、靠教育。但受各種因素影響,涼山教育底子薄,欠賬多,是“短板中的短板”,教育的落后是涼山最大的落后。
一方面,受多子多福等思想的影響,涼山早生早育、多生超生的問題十分突出,涼山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的“負載”非常大;另一方面,各個領域都存在人才基礎薄弱、人才質量不高、人才引留困難等突出問題,具體到教育領域,就是優秀教師引不來、用不上、干不好、留不住,這也是涼山教育發展“卡脖子”的問題。
李凱:2018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大涼山深處的三河村,走進困難群眾家中,與當地干部群眾共商脫貧奔康之策。他對彝族鄉親們說:“過去的確是有‘鬼’的,愚昧、落后、貧窮就是‘鬼’。這些問題解決了,有文化、講衛生,過上好日子,‘鬼’就自然被驅走了。”
習總書記指出了涼山脫貧攻堅工作的“要害”。涼山彝族是新中國成立以后,直接從原始社會或奴隸社會“一步跨千年”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直過民族”。同時,涼山處于橫斷山區核心地帶,山高谷深,交通發展長期滯后,彝族群眾生活環境長期封閉,從昭覺縣支爾莫鄉的“懸崖村”就可知一二。
現在,涼山生活條件好了,但一些落后的觀念和習俗仍然存在,例如婚嫁的高額彩禮、葬禮大操大辦、群眾脫貧致富的動力不強等,這些都是橫亙在小康之路上的“攔路虎”。
涼山脫貧之難,難在不僅僅要讓群眾從物質貧困中“走出來”,更要從精神貧困中“站起來”。在完成“兩不愁,三保障”的基礎上,必須多管齊下,移風易俗,為將來持續脫貧、鄉村振興,打好基礎、做好鋪墊。
賀盛瑜:李書記說得對。解決涼山當前的絕對貧困和將來的相對貧困,從根本上需要加大對涼山高等教育培養本地人才的支持力度,破解涼山人才荒問題。涼山本土人才主要輸送高校有西昌學院、西昌民族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四川應用技術職業學院共3所學校,每年為涼山培養的人才不足3000人,而目前全州相關產業的應用技術人才尚缺近10萬人。
教育是實現涼山振興的最根本力量和保證,因此,我建議要多渠道加強涼山高校定向、訂單培養力度,優先解決一批急需緊缺人才的培養。進一步加大對涼山高校的資金傾斜力度,提升高校培養地方人才的能力。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