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打造高校就業“免疫模式”
http://www.prostar-power.com2020年06月15日 10:28教育裝備網
就業居于“六穩”“六!敝祝咝.厴I生就業工作更是重中之重。高校如何守正出奇,抓實抓細抓好?華南理工大學迎難而上,學校組織領導展現“新狀態”,體制機制打造“新生態”,資源渠道聚焦“新業態”,規劃指導涵育“新心態”,服務保障適應“新形態”,努力打造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免疫模式”。截至6月6日,華南理工大學2020屆畢業生總體就業率達63.27%,本科生、研究生就業率分別達63.10%、63.44%,與往年基本持平。
把多重壓力轉為動力
今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難上加難。據測算,今年在廣東求職的省內外高校畢業生,預計將超過80萬。受經濟下行壓力和新冠肺炎疫情疊加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復雜嚴峻,主要體現在多與少的就業需求沖突、急與緩的就業心態交織、虛與實的就業陣地轉換等三個層面。
高校黨委要勇挑“千鈞擔”,打好有準備之仗、戰略主動戰,把多重壓力轉換為敢于創新、善作善成的動力。華南理工大學黨委領導在推動就業的“主戰場”靠前指揮,帶隊抓重點、盯節點、破難點。分管領導逐項掛圖作戰,逐條對賬銷號。
新挑戰呼喚新機制。高校要構建就業工作“一盤棋”,黨政齊抓、全員參與,激活各級就業工作機構的戰斗力。華南理工大學完善院系就業領導小組考核機制,確保就業事務特事特辦、專人專辦,努力打造上下溝通、左右協同、齊抓共管的就業體制機制“新生態”。學校對各學院就業進度周通報,各學院每月摸查就業進展,科學合理設置摸查重點,細分所有未就業畢業生的就業困難原因,針對性地開展就業促進工作。
疫情打亂了部分畢業生的就業規劃,他們產生了觀望、焦慮等情緒。高校要通過規劃指導涵育“新心態”。華南理工大學構建線上與線下、課內與課外、全覆蓋和個性化“三結合”生涯體系,引導畢業生廣泛參與考一張培訓證書、參加一次實習招聘會等“五個一”活動,努力做到就業咨詢有“門路”、職業考試有“小灶”等。
為就業崗位“做加法”
受疫情沖擊的就業崗位難以滿足日益增多的就業需求,這是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主要矛盾。高校應深入分析畢業生往年就業數據,梳理出畢業生主要流向地和招聘大戶,多措并舉,想方設法保存量。
粵港澳大灣區是華南理工大學畢業生主要流向地,其中央企、民企等企業更是招聘大戶。學校主動上門,從原有的引入企業招聘,轉變為將學生簡歷推薦到企業。中航工業等央企來校招聘,提供上萬個優質崗位。
高校還應深化政校企合作,用好用足教育部“24365校園招聘服務”等招聘平臺、政策,千方百計做增量。華南理工大學還與北京、上海等24個省市,聯合開展定向選調生招錄計劃,較2019年增長約20%。
為搭好“互聯網鵲橋”,華南理工大學推出畢業生一站式求職服務云平臺,求職就業全流程線上辦理。今年2月10日至今,學校共組織12場大型線上招聘會,提供20余萬個崗位,參會學生約10萬人次,投遞近20萬份簡歷。
高校要從新業態、新基建等“風口”挖掘新崗位,引導畢業生以靈活多樣的方式實現多元化就業。華南理工大學緊抓粵港澳大灣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建設的時代機遇,主動對接新經濟,尋找就業崗位新的增長點。學校舉辦了2020年春季新基建線上雙選會,493家用人單位提供了2.5萬多個崗位,近3000名學生參會。
為引導畢業生到基層、中西部地區、貧困艱苦地區等地就業,華南理工大學圍繞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國家重大戰略,專門設立就業引導“篤行獎”。截至6月6日,學校分別有25名、62名畢業生報名參加“三支一扶”計劃、參軍入伍。
學校內部挖潛力
疫情嚴重影響了很多高校的正常招生工作,如何幫準備深造的畢業生渡過難關?高校要通過增設教學、科研助理等形式,積極挖潛。早在五月初,華南理工大學就決定投入超過720萬元,招聘300名科研助理。
高校畢業生是創業的生力軍,創業可以幫己幫人。高校應通過一幫一、一事一議等,幫創業大學生排憂解難。華南理工大學幫他們引好路、筑好巢、墊好底,在場所、用工等方面提供更多便利,“扶上馬送一程”。今年,第六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將由華南理工大學承辦。學校將重點考察項目帶動就業的情況和前景,引導創業大學生助力破解社會就業難題。
高校在穩就業、促就業過程中,要加強政策兜底保障,重點關注關愛湖北籍大學生、經濟困難學生等特殊群體。華南理工大學建檔立卡貧困戶、殘疾人畢業生就業,由學院院長、書記“分片包干”,湖北籍畢業生就業由學院副書記“分片包干”。學校已為疫區畢業生、經濟困難家庭畢業生發放各項補貼250余萬元。學校還將為離校時未就業的畢業生,保留兩年戶口、檔案。
高校要在教育部統一部署下,圍繞全國高校與湖北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一幫一”行動,加強協同聯動,完善就業幫扶機制。華南理工大學與武漢科技大學結對,兩校通過共享招聘信息和就業咨詢資源、聯合舉辦招聘會等舉措,就業工作“比翼齊飛”。
(作者系華南理工大學黨委書記)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