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辦學 將適合的教育賦予合適的人——江蘇省南通中學高品質教育紀實
http://www.prostar-power.com2020年06月08日 09:40教育裝備網
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逐漸由單一變得多元,人們對于教育需求的變化也隨之而來,而教育改革的目標就是培養能適應社會發展的人。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多元文化教育逐漸進入大眾的視野。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強調的是教育教學的多元化,其中包括教學內容和評價的多元化、教學手段和方式的多樣化,它能夠更好地激發教育活力,更好地體現人文關懷,有利于培養適應現代社會高速發展需求的高素質人才,而這與教育改革的目標高度一致。
江蘇省南通中學創建于1909年,由清末狀元、實業家和教育家張謇先生親手創辦,是南通市首所推行新式教學的公辦中學。111年來,在“誠恒”校訓的引領下,雖然校名幾經更迭,發展幾多曲折,學校依舊正道直行,積健為雄,踐行“英才教育”,改革育人方式,實現課堂轉型,促進了學生“關鍵能力、必備品格和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實現了師生“人品與學問的同步卓越”。
作為江蘇省首批省屬重點中學之一,學校始終將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作為教育工作開展的出發點。作為在教學崗位上堅守近40年的教育工作者,筆者始終堅持,高品質的教育應該是“適合的教育”的理念。所謂適合的教育,就是指教育不僅要適合多元化社會的需要,更要能適合多樣化學生的稟賦,為他們提供多樣化的活動舞臺、多樣化的課程體系、多樣化的評價標尺、多樣化的管理策略,使學生能有多樣化的選擇。“凡事必求其適”,“適人”的教育也會是更好的教育。
自2000年以來,學校逐步開始探索多元辦學新路徑,先后招收了創新實驗班、內地西藏班、空軍青少年航空班和國際課程班,以特色班為載體、以全體學生成為英才為目標,形成了“創新教育、民族教育、國防教育、理解教育”四位一體的“難忘教育”育人模式,培養學生具有“誠實、持恒、責任、自信”的必備品質、“終身學習力、實踐創新力、全球領導力”的關鍵能力和“愛國、求真、包容、卓越”的價值導向。
實施創新教育
培養學生核心競爭力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也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當今世界,人才已成為重要的戰略資源,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則成為學校教育新的著力點。在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渴求和新高考政策改革的催生下,學校對于創新型人才培養更加重視,自2017年開始,開設“創新實驗班”,招收綜合素質優秀、具有學科特長、具備發展潛能和創新潛質的學生。
2018年6月,為了豐富學校創新教育資源,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學校開始引入創新教育實驗室在線學習平臺,為全體學生開通了學習賬號。目前,創新教育實驗室已經研發了數百個項目制創新課程,課程類別涵蓋理學、工學、人文、社科、經濟管理等五大學科30多個專業方向。在選題設置上,實驗室以高中生的創新需求為導向,結合時事熱點問題、身邊熟悉現象,比如霧霾治理、食品安全、共享單車、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在貼近中學生認知水平基礎上,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研究主動性和學術規范性,努力培養具有明確的專業認知和發展規劃、超前的學科基礎和實踐能力、良好的科研素養和創新精神的優秀高中生。
在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下,第一年已經有628名學生確定好學習方向并完成選題,近500名學生完成了研究性創新學習任務,在學術表達、科研能力、論文寫作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基本實現了“人人有課題,個個會創新”的建設目標。學校被列為全國STEM教育項目學校。
聚焦特色教育
打造學校品牌影響力
在多元辦學思想引領下,學校充分利用內地西藏班、本地普通班、國際課程班和空軍青少年航空班的特色資源,在融合創新教育、民族教育、國防教育和理解教育的“英才教育、多元發展”的建設中,尋求學校發展新的“增長點”。
“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是我國民族工作的主題,也是學校開展民族教育的核心。學校充分利用內地西藏散插班的獨特優勢,搭建平臺,讓“藏漢一家親”的氛圍在校園內得到充分的體現與升華。學校引導和鼓勵不同民族的學生結對,通過開展精品課程進社區、漢藏民族民俗文化交流、幫扶空巢老人、社會公益勞動等服務實踐,開展藏文化宣傳展示,拉近了南通市民與來自雪域高原的孩子們的情感,增進了全社會維護民族團結的意識。
不僅如此,學校還通過組織開展“我邀藏族學生來做客”“我請漢族學生來我家”和“漢藏結對進雪域”等活動,讓漢藏學生與家庭展開互動,形成文化交流與融合,促進民族團結。在10余年的民族團結教育實踐中,學校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
經國家教育部門和空軍有關機構遴選,學校自2015年成為全國首批16所空軍青少年航空學校之一。航空班學生在學習期間,模擬營連管理模式,統一著裝,在校食宿。在完成國家規定的高中文化課程的基礎上,針對飛行學員培養目標,開展國防教育、軍事體育、航空知識、飛行訓練等航空特色教育,培養學生堅實的政治素質、堅定的飛行志向、強烈的飛行興趣、良好的身心素質和扎實的文化基礎。學生畢業,參加高考和空軍招飛選拔,合格者擇優錄取到空軍航空大學,并有機會成為空軍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聯合培養的“雙學籍”飛行學員。航空班自成立以來已畢業兩屆學生,有50多名學生圓夢藍天,3名學生成為北大、清華“雙學籍”飛行學員。同時,學校借助這一特色資源廣泛開展國防教育系列活動和航空社團活動,提升了全體學生的國防安全意識和國家擔當意識。學校被評為“全國國防教育示范學校”。
為培養具有中國情懷和寬闊視野的人才,學校自2010年起開辦理解教育課程班,至今已有7屆畢業生中的多數進入世界名校。理解教育班的課程由國家新課標高中核心課程和AP課程(美國大學先修課程)組成,創造雙語和全英文相結合的教學語境,將中美優勢課程融合。在加強英語教學和國際理解教育的同時,為滿足不同學習能力和不同個人發展目標的需求,學校提供了廣泛的選修課程菜單。目前,學校已與美國、英國、意大利、加拿大、匈牙利等多個國家的數十所學校建立合作關系,為學生的國際交流、出國升學開拓了多重渠道。學校被評為全國首批中美“千校攜手”項目示范學校。
開展生涯教育
提升學生職業理解力
在江蘇新高考改革政策形勢下,生涯教育逐漸成為影響學生未來發展的重要因素。“3+1+2”的新高考方案,對學生的自我認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學會自我反思,學會主動選擇,學會學科選擇和專業選擇,有清晰的未來職業規劃。為此,學校科學實施“難忘生涯教育”,幫助學生明確奮斗方向,為他們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學校的生涯教育始終秉持繼承與創新的基本原則,而不是另起爐灶的全新教育模式。“難忘生涯教育”是在學校原有“難忘教育”基礎上的延伸與拓展,整體劃分為生命生長教育、學業選擇教育和職業規劃教育3個部分,以“立志、成人”為根本,以“體驗、感悟”為抓手,促進學生的自我認知、自我教育和主動發展。
學校堅持以信息技術手段推進生涯教育,對每一名入學新生開展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試,讓學生對于個人職業興趣與職業間的對應關系形成初步認知,并通過信息采集和學生職業性向數據分析,確定需求導向下的學生生涯教育體系的內容,為學生選科提供數據支撐。在有了初步自我認知的基礎上,學校開發了序列化的選修課程,組織多樣化的學生社團,倡導項目化的志愿服務,創建主題化的實踐基地,開展職業化的講座活動,進行模塊化的研學活動。讓學生通過體驗、感悟、實踐、反思,在課程與活動中發現自我、學會選擇。另外,學校還通過對高校專業組學科指引大數據分析,為學生做好專業指導和職業指引。近年來,學校基于江蘇省品格提升工程,積極推進“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生涯指導”信息化管理綜合平臺建設,初步實現“互聯網+N方”合作,組織多層次、多元化的由生涯指導專職教師、教育專家、班主任、校友、家長等共同參與的學生發展指導團隊。
自“難忘生涯教育”實施以來,學校以品位高雅的校園生活,震撼心靈的儀式典禮,豐富多彩的藝體、科技、人文等社團活動,落實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根本任務,很好地幫助全體學生發現并發展自己的特長,強化自我發展意識,樹立遠大理想、信念和價值觀,引導他們科學規劃自己的人生,并逐步實施自己的人生規劃,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難忘教育”已經成為學校的特色品牌,并且被宣傳部門表揚,學校被授予“全國文明校園”稱號。
順應時代需求,踐行多元辦學,學校通過多年實踐,成果斐然,為國家培養了數以萬計的優秀學子,涌現出以楊樂、張彌曼等24位兩院院士為代表的科技精英,以趙無極、范曾為代表的藝術大師,以李菊、張希等為代表的8位世界體壇明星,還涌現出一大批為黨和國家作出重大貢獻的國家領導人、軍事將領、英雄模范、企業精英、管理專家以及各類拔尖人才。多元化的辦學模式為學校營造了獨具特色的育人文化,開發每一個個體的潛能,關注每一個個體的成長,促進每一個個體的成人、成才。多元辦學讓我們看到了生命成長的更多姿態,更成就了學校未來發展的無限可能!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