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學服務地方轉型升級,構建面向產業的學科鏈、人才鏈
http://www.prostar-power.com2020年06月08日 09:27教育裝備網
為地方經濟轉型發展服務,高校責無旁貸。服務山西轉型升級,創新驅動發展,山西大學也迎來新的歷史發展機遇。
近年來,山西大學通過整合學科專業資源、開展產業對接、深化綜合改革、強化辦學合作,構建面向產業的學科鏈、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學校在發展上“創一流”,服務轉型“接地氣”,在助推山西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促進資源型經濟轉型升級中找準定位,實現學校與社會共贏。
對接新興產業的戰略布局
面對山西轉型發展的戰略布局,山西大學抓住這一重大機遇,以服務山西為己任,找準為山西轉型發展服務的戰略定位。
在抓戰略布局中,首先直接對接新興產業。電子信息產業是山西轉型重點發展的新興產業,產業規模已經達到1000億元,發展前景廣闊。山西大學發揮學科優勢,整合物理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數學、光學工程、控制科學與技術等學科資源,建設光電信息產業研究院和光電信息技術轉移中心,建立物理學科群與山西光電信息產業之間的良性互動機制,推動與山西省光電信息主導產業的深度融合,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快企業轉型發展。
同時,該校把物理學科擁有的量子光學與光量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極端光學創新中心、山西光電信息產業研究院三大團隊共同構成基礎研究、協同創新、產業研究三足鼎立的強強聯合體,形成基礎研究、技術開發、成果轉移轉化的完整體系。山西光電信息產業研究院負責人賈鎖堂教授說:“這一舉措完善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技術研發、成果轉移轉化四位一體的格局,是學校物理學科群服務區域經濟建設的重要戰略布局,能真正推動產業升級的實現!
目前,該校與晉城市聯合建立晉城光電信息產業創新發展中心、山西省光電信息研究生教育創新創業中心確定了合作框架,正在積極推進建立山西光電信息產業研究院和山西光電信息產學研聯盟。
建設哲學學科優勢學科群,對接山西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是山西大學服務地方經濟轉型發展打出的又一套“組合拳”。
該校以學科集群優勢推進產業融合,延伸“旅游+”產業鏈,培育“+旅游”新業態,通過引入思想內容建設、信息化平臺建設、高端智庫建設、農村扶貧開發與政策研究、人才生態鏈建設,形成全面的產業對接。
服務產業轉型升級的新突破
近年來,山西大學建設服務山西產業升級的技術研發中心,不斷強化科研創新與現實生產力的對接,圍繞山西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現實需求,結合優勢特色研究領域,促進科研創新和成果轉化。
著眼環境保護與生態修復,開展節能減排和生態修復研究。資源與環境工程研究團隊實現了煤泥固硫成型、煤矸石發電等關鍵技術的突破,通過與山西平朔煤矸石發電有限責任公司合作,近3年實現利稅12.8億元,累計實現經濟效益32億元。環境科學團隊開發的焦化廢水深度處理及回用技術每年可外供除鹽水140萬噸,節約新鮮水資源210萬立方米。
著眼鄉村振興,開展特色農產品開發。生物醫藥研究團隊以山西特色農產品為研究對象,首次從山西特色資源谷糠中獲得具抗腫瘤活性的過氧化物酶和多酚提取液,將促進谷物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和山西醫藥健康產業的發展。分子科學研究團隊以連翹、黃芩為原料,在平定、晉城、臨汾開發功能性茶產品,首批訂單達到1000萬元,現每年野生連翹茶產量約5000斤,產值約1200萬元。
服務山西轉型發展的辦學導向帶動了學校綜合辦學實力的穩步提升。2017年,山西山大科技園有限公司成為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2019年3月,學校入選教育部首批高等學?萍汲晒D化和技術轉移基地。
建立對接產業升級新平臺
山西大學與山西轉型發展同頻共振,與山西產業鏈布局緊密結合,成為學校發展的戰略任務。“學校強化為山西實現轉型發展的服務意識,構建了‘學科群+產業鏈’的合作平臺,始終把服務山西的貢獻度作為衡量辦學治校水平的重要標尺。”該校黨委書記符惠明說。
學校整合校地、校企、校校合作職能,成立國內合作委員會、國內合作與交流處,出臺《國內合作管理辦法》,成立成果轉化與技術轉移辦公室,為開展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的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提供保障。
在制度建設上出臺《自然科學評價辦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實施辦法》,進一步調動教師開展成果轉化、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科研積極性。在完善體制機制建設上的新嘗試、新舉措,有了可操作的實質內容。
體制機制的保障為產業對接鋪平了道路,產生了一批校地、校企產學研合作平臺。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高端智庫和服務平臺也相繼發揮作用。
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協同創新中心針對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中政府與市場關系、經濟結構演化與均衡發展,煤炭資源收益分配與產業轉型、金融創新、環境治理、法治創新、產業群優化與管理等開展研究,在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理論研究與實踐領域取得了積極的成果。
近兩年,學校獲得104項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9項國家級人文社科類項目。扎實的創新成果為科研轉化打下堅實基礎。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