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疫情,我們成長了嗎
http://www.prostar-power.com2020年06月02日 10:13教育裝備網
當下,疫情形勢日漸好轉,教育正逐步回歸。作為教育人,經歷了這次特殊的戰斗,我們有歡笑也有淚水,有收獲也有遺憾。雖然主觀上我們都不愿有這段經歷,但既然經歷了就需要反思。
反思在抗疫和復學的過程中,我們是否做到了心中有數、沉著應對?是否答好了學校公共衛生治理“應急題”?是否對未來教育供給體系改革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是否答好了教育治理題
突如其來的疫情對各級黨委、政府是一次綜合檢驗,檢驗的是其社會基層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實踐中,各地聚焦社區這一難點,探索建立街道、社區、小區、樓道“四級防控體系”,發揮黨員志愿者作用,迅速實現了小區的閉環管理,為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奠定了基礎。
回到教育系統,我們是否答好了公共衛生應急“治理題”?在“四級防控體系”中教育系統廣大師生員工是否做到了“走在前”“做表率”?回歸教育的屬性與功能,尤其是要反思,我們所做的一切是否圍繞了教育的根本任務,規范、有序展開?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疫情改變的只是答題的場景而已。如果不能守住根本,教育勢必會偏離方向,甚至犯“南轅北轍”的錯誤。無論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還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都強調教育必須和生活融合,注重學生在生活過程中的個性發展和實踐。
疫情之下的教育脫離不開“全民抗疫”這個主題。我們要反思,廣大師生在居家生活的過程中,是否積極主動做好了自身防護?是否做好了社會示范?是否增進了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
各地在教育實踐中是否科學正確、高質高效地傳播了疫情防控的知識?是否講好了最美逆行者和生命守護神的抗疫故事?是否在反復比較中講明了中國的制度優勢,讓廣大學生在災難中成長?
是否做到了教育有效供給
如果說,做好疫情防控是各地教育系統落實屬地管理和部門職責的具體體現,那落實“停課不停學、停學不停教”則是各地教育系統經歷的大考。“停課不停學”是放大鏡,也是顯微鏡,既讓優勢和特點瞬間顯現,也讓問題和缺陷暴露無遺。大考中多數地方表現良好,少數地方非常優秀,極少數地方未必及格。
其實,“停課不停學”線上教育的組織實施,從本質上講是各地在疫情條件下的教育供給,既有政策層面的線上教育謀劃、教學內容安排、教學效果監測與反饋、教學形式調整與適應,也有要素層面的授課教師安排、平臺資源配置、線上教學輔助、教師應用技術應急培訓、地方和系統資源統籌等,還包括家長和社會層面的組織動員能力。
在學生居家的背景下,教育需要家長的陪伴與監督,需要家庭給予更多的保障與支撐。同時,在線下校外培訓機構整體缺位、線上教育機構魚龍混雜的背景下,如何保證教育供給滿足多樣需求和大體平衡?
實踐中,有些地方預判準、準備足,較好地實現了“停課不停學、停學不停教”目標;有些地方簡單地等待,跟著上級教育主管部門“齊步走”,其實施效果大打折扣。
未來各地教育供給體系改革是大勢所趨,不僅要考慮公辦、民辦教育的合理占比,也要思考線上、線下教育的有效配置,更包括民辦教育機構準入“門檻”設定、特殊條件下的社會責任擔當與堅守等。
是否守護住了師生安全
師生安全始終是教育的重大問題。這段時間,許多教育人經常會思考這樣一個問題:若是疫情暴發不在寒假期間,我們該怎么辦?的確,學生是特殊的群體,學校是特殊的場所。防控疫情需要“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者”等,在學校實施都會變得艱難許多。
同時,學校因為學生連著家庭,如果沒有家庭的積極支持與配合,即便學校的防控措施無懈可擊,也會因為家庭失守而“門戶大開”。
客觀地說,在疫情防控初期,我們最大的焦慮是怕學生感染,隨后怕學生因對疾病知之不多而心生恐懼,再隨后怕學生長期居家影響心理健康,最后怕疫情成為壓倒特殊學生的“最后一根稻草”。
事實上,我們的關注點由“身體健康”到“心理健康”到“身心健康”再到“生命安全”的微妙變化,恰是災害對人摧殘的邏輯。我們關注點的變化和關注對象的改變在邏輯上是一致的,任何環境的改變影響最大的都是特殊的“邊緣人”。
未來,后疫情時代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我們都要關注身體上、家庭生活、學習和情感上的“邊緣人”,尤其是要關心關愛關注困難群體。
(作者系安徽省寧國市教育體育局黨委書記、局長)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