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相對貧困教育扶貧仍大有可為
http://www.prostar-power.com2020年04月29日 09:46教育裝備網
《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要求“到2020年,確,F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消除絕對貧困等目標”。截至2019年末,全國農村貧困人口從2012年末的9899萬人減少至551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的10.2%下降至0.6%,消滅絕對貧困近在咫尺,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是未來扶貧的重要任務,教育扶貧同樣面臨新挑戰。
教育相對貧困具有多維性的特征,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除了因經濟貧困導致失學輟學之外,還包括學生的知識貧困、能力貧困、心理貧困、文化貧困和信息貧困等。并且,教育相對貧困存在明顯差異性特征,包括經濟方面的差異性和非經濟方面的差異性。還有,教育相對貧困具有脆弱性特征,也就是說,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由絕對貧困轉向更加隱蔽的相對貧困,有可能由于自然災害、突發疾病和突發事故等原因重新返貧,也有可能是貧困邊緣學生因家庭應對疾病、災害等風險能力弱從而陷入貧困,還有可能是學生因家庭環境等原因導致心理貧困,由于城鄉信息化設備和信息化環境的差異導致信息貧困,等等。
進入相對貧困階段,意味著我國教育扶貧的范圍和內容都大大擴展了。就教育扶貧的范圍而言,以往主要以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農村學校和建檔立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為重點,精確對準特困地區薄弱學校和貧困群體。2020年以后,教育扶貧目標轉向城鄉并重的薄弱學校和相對貧困家庭子女,也就是說,城市貧困家庭學生和薄弱學校同樣得到政府的扶持。就教育扶貧的內容來說,教育扶貧不僅僅是滿足“有學上”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滿足“上好學”“就好業”。因此,重點解決學生知識貧困、能力貧困、心理貧困、文化貧困和信息貧困等問題,大力提升學校教育質量,保證就好業,是相對貧困階段我國教育扶貧的重點任務。
進入相對貧困階段,我國教育扶貧具有長期性特征。絕對貧困的消除并不意味著貧困的終結,地區的發展不平衡和居民間收入差距的存在,決定了相對貧困人口的長期存在。因此,以收入為主要衡量標準的教育扶貧對象也會長期存在,因而教育扶貧具有長期性。由于相對貧困人口的認定標準是動態調整的,因而不少貧困邊緣戶會隨著認定標準的改變而進入相對貧困人口行列,因此教育扶貧對象也會隨著認定標準動態調整而調整。進入相對貧困階段后,除了滿足“能上學”以外,更重要的是保證“上好學”“就好業”,而提高教育質量和就業質量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這都決定了相對貧困階段教育扶貧的長期性。
那么,進入相對貧困階段以后,我們如何進行教育扶貧呢?主要包括:一是建立動態化的相對貧困學生群體監測機制。根據核查結果、人口變動、返貧和新產生貧困情況,確保城鄉所有符合相對貧困標準的學生群體全部納入幫扶范圍。二是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建立城鄉統一的教育質量與資源配置標準體系,注重學校內涵式發展,加強區域教學共同體建設,建立科學的學生評價體系,全面提升基礎教育質量。三是注重教育扶貧多維性。制定相對貧困大學生職業發展規劃,搞好就業能力培訓,給予他們創業培訓補貼、擔保貸款和一次性創業補貼,提高他們的就業競爭力;注重相對貧困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及時干預他們的心理,增加自我心理疏導能力,形成積極向上的健康心理態度,增強自我應對逆境的心理承受力。促進心理健康狀況的改善;對相對貧困學生進行責任文化觀念教育和主體性文化觀念教育,樹立反貧困主體意識,在自身反貧困中持有積極能動的心態,積極提升自身反貧困參與能力。四是建立解決教育相對貧困的監督和評價機制。跟蹤相對貧困學生的成長過程,確保教育扶貧資金用于實現全面發展,提高新時代教育扶貧實效;針對相對貧困學生的全面發展進行考核評價,實現教育高質量脫貧。
(作者系華中師范大學副教授)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