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作業日”為孩子成長調頻
http://www.prostar-power.com2025年11月07日 09:21教育裝備網
■“無作業日”不是孩子成長的暫停鍵,而是調頻器,它可以讓大腦由信息輸入轉向信息整合,讓情緒從緊繃焦躁歸于穩定平和,讓學習動機由外推生成轉為內在熱望
■家校協同決定“無作業日”的質感與溫度,城市與社區是“無作業日”的延伸課堂與溫柔底座
教育的節律,既關乎知識的學習,也關乎心智的生長。近日,教育部印發《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條措施》,把鼓勵每周設置一天“無作業日”作為緩解學生考試升學焦慮的舉措之一。其實,設立“無作業日”,一些地方已率先探索。例如,上海曾提出逐步建立小學每周一天“無作業日”、初中每周一天無書面回家作業日的制度。這些政策為學校與家庭優化學生學習生活節奏提供了科學指引。
也許有家長會心生疑惑,“無作業日”有必要嗎?會不會打亂孩子的學習節奏?其實,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無作業日”是認知系統的調頻。持續的高強度定向注意容易帶來心理耗竭,適度的節律性恢復能夠提升執行功能,降低情緒緊張。留白的一天,可以讓大腦從信息輸入轉向信息整合,讓情緒從緊繃焦躁轉向穩定平和,讓學習動機由外推生成轉為內在渴望。在興趣驅動與自主選擇中,學習的韌性與持續性反而容易增強。
當然,有效的恢復不是放任停擺,而是有邊界的再平衡。注意恢復理論提示,親近自然、適度運動與積極社交可以加速情緒修復。分散效應與鞏固理論也表明,間隔式學習優于密集重復。“無作業日”的生活如何安排呢?可將“動—靜—想”編織為一張既松又緊的網:適量運動、深度閱讀、同伴協作與短時反思彼此呼應,并與“體育每天2小時”的目標同頻,可以形成身心恢復與學業準備的良性循環。
家庭是踐行“無作業日”的關鍵場域。家庭的有效支持關鍵在于守護節律、共建秩序、興趣陪伴。例如,清晨運動喚醒身心,上午勞動鏈接責任,下午閱讀與創作沉淀思考,傍晚對話完成情緒整理,皆為可觸可做、可見可感的成長時刻。計劃宜簡而可行,目標宜小而可達。若孩子出現社交退縮或明顯焦慮,可以從家庭內合作起步,循序拓展到同伴交流與社區實踐,避免把這一天變為新的壓力源。
為避免孩子與家長在“無作業日”陷入茫然,學校應在制度與資源層面提供支持。建議將“無作業日”寫入校歷與課程安排,防止以練習單、訂正等名義回流學科作業;同時把資源打開,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開放圖書館、實驗室與運動場,幫助學生以小項目、小創作、小展示連接知識與生活。教師可將“無作業日”作為觀察與指導的窗口,記錄學生的興趣取向、合作能力與情緒狀態,轉化為課程優化與個別輔導的依據。對留守、流動、單親或寄宿學生,可以建立聯系人清單與個性化支持方案,必要時聯動校醫、心理教師與社會工作者,幫助學生調節情緒。
家校協同決定“無作業日”的質感與溫度。溝通宜前移:學校以周為單位發布活動菜單與安全提示,標注時長、難度與參與方式,班主任結合學情給出簡短建議;家庭據此與孩子合力排出一份可執行的清單,既有邊界,也留選擇。反饋宜輕量:班級每周匯整情況,記錄學生閃光點與需要支持之處;家庭反饋體驗與建議,使教學優化與家庭支持形成清晰、可循環的閉環。協同的著力點在于學生自我管理、社會情感等核心能力的成長。
城市與社區是“無作業日”的延伸課堂與溫柔底座。教育行政部門可以統籌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體育場館與青少年宮,發布可達性強的學習地圖與公益開放時段,配套安全指引與簡潔預約通道;社區可以提供勞動與服務學習的真實情境。學校據此編制區域資源清單與年級化路線,由家庭按需選擇并在統一平臺回傳體驗。媒體與公共文化機構可以定期展示優秀實踐經驗。多方協同之下,促進教育資源由書本與屏幕轉化為可觸摸的城市空間,幫助孩子獲得歸屬感、公共意識與綜合能力的提升。當“無作業日”由減負舉措升級為城市教育行動,將成為連接個體成長與城市溫度的載體。
“無作業日”不是孩子成長的暫停鍵,而是調頻器。家庭以節律與陪伴托起日程,學校以制度與資源鋪好場域,家校協同以清晰規則與輕量反饋貫穿始終,孩子身心的全面發展將獲得更加有力的支撐。
(作者系深圳大學心理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











首頁












